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筑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研究

摘要: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方面,对文化脉络的保护和尊重能够形成解决建筑理论趋同问题的良好对策。以叙事建构的视角保护、更新建筑园林遗产,就是让遗产成为激发回忆与保留传统的文化空间,成为连接建筑园林遗产与当代观众的文化桥梁。在保护与更新建筑园林遗产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文化的叙事性建构,既是对遗产的合理保护,又是更新遗产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遗产保护;遗产更新;叙事建构;传统文化

作为建筑园林设计中重要的议题,历史遗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对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人们在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等文化遗存方面的研究对象时,刻意回避了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如在研究中未涉及对具体艺术形式(具象形式)传达出的叙事建构的当解。同时,人们也竭力回避了建筑园林景观产生过程中事件的发生带来的影响问题。当在历史建筑遗存的研究中频繁使用诸如“空间”“结构”“形式”等概念时,趋同化的现代建筑概念带来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对功能形式的探讨,却忽视了隐藏在历史进程之中的关联,而对这种文化脉络的保护和尊重能够形成解决建筑理论趋同问题的良好对策。历史遗产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已经成为中外研究者都十分重视的研究内容,文章运用叙事建构的研究方法,针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建筑遗存的描述与解释,评价、归纳并总结历史上重要园林与建筑的多元价值观、保护更新策略,以期为当前建筑园林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有益参考[1]。文章从分析建筑园林和现存的建筑形式语言入手,以建立叙事性环境系统的实践发展为手段,探讨通过合理的机制建构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具有整体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同时,在研究中结合实例展开分析,既梳理地域文化中建筑园林发展变化的历史,又寻求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对分析典型案例形态,总结出叙事空间中的多种叙事策略框架,以为文化遗产形式语言的发展不偏离地域文化,并以传统地域文化为设计根基提供理论与现实保护的依据。

一、叙事建构和建筑园林遗产的提出、共识

人的叙事行为,即对故事的讲述,通常是按次序组织一系列的事件,形成前后连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事件序列。叙事建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时间为引导,以故事性的起承转合表现过去、现在与将来;另一方面是关于空间的组合,用维系事件的不同空间组合予以铺陈。“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交流方式,和语言一样通过挑选、串联与并置一系列的事件,形成易于理解的序列,建构一个有着首尾关联和时间概念的故事。叙事对历史意识的传承与文化继承发展的可接受度关系密切,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照,看似本身没有情节,但以事件和过程构建时间,依次将山水景观纳入故事的结构并将之串联,以形成使人易于接受的排列;或者说在建立一个前后相应的故事结构后,叙事就成了一种时空上的概念。”[2]叙事建构引入的主题、目的、统一的组合,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建筑园林遗产。这既是人与人、人与建筑沟通的方式,又是面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园林形态都暗含的不同叙事策略。在保护与更新建筑园林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讲述时间,以建构自己的身份,辩证地分析和提炼,往往可以提供更加鲜活、具体、被建筑表象忽视甚至曲解的历史。利用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把建筑园林环境纳入一套系统,以现代视角加以把握和解释,把建筑遗产视为一种主要通过物质载体、空间情节、场景内容等传递各种必要信息的承载物,把遗产本身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虽然这种叙事不能像章回小说和戏剧那样直接表达,但能够使用一种通过具体环境语境形成的并综合了诸多方面的潜在描述。因此,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遗产价值就能借助叙事建构加以强化,并增强文化遗产的可再生性。这种促进遗产的自我表达,即所谓的“叙事建构”。其将蕴含在传统园林建筑中的人文价值通过故事的讲述加以呈现,将观赏者的历史认同和文化归属,以人文现象、历史想象等更深层次的感受加以强化,从而使建筑文化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叙事建构下,人们在建筑园林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方面逐渐形成共识,《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中有关建筑文化遗产的指导文件也强调了叙事建构的作用:每个世界遗产地都有重要的故事表明历史,历史建筑遗存被建造、被破坏,曾经的生活,曾经发生过的活动和事件,遗址以前的用途和关于这些著名珍宝的传说[3]。叙事建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叙事环境系统研究范式的建立,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并基于叙事认知和空间认知,通过多学科交叉、量化研究和形态分析,探索古典园林与建筑艺术遗产空间形态的规律、特征和内涵[4];同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强调对地域文化和形态的科学分析,开拓研究新视角,并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以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发展策略[5]。

二、叙事建构下利用遗产保护与更新延续传统文化

建筑园林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财富与物质财富,其集中反映了社会历史与思想的变迁,叙事建构的形成可以使人们触摸到更为深刻的文化事实。因此,对建筑园林叙事框架的建构能够使参观者将当前的认知体验与历史、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情感的物质依托。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叙说可以形成一种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往往能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园林文化遗产。这种建构不仅是文化遗产个性与特色的需要,而且是延续传统文化的必然。人们只有将传统建筑上的每块砖瓦、每根梁柱与其原有的构成故事相组合,才能通过这些建筑园林遗产更加清晰地了解先人的追求,明确民族发展如何面向未来。随着这些遗产在文化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叙事建构也就成为文化生命力的有力见证。现在,部分城区不惜代价地调整规划方案,保存、修复历史建筑遗存,为的就是保留历史的叙说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建筑园林遗产有其固有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区域文化环境的定位,同时也涉及区域文化的民族性与身份认同。历史文化的叙事构建关系到区域性环境空间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建筑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那么城区的文化就难以找到发展的动力。正是有了这些遗产的存在,文化才平添了历史底蕴。对建筑园林遗产进行叙事行为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城市文脉共有的信仰象征,同时也维系着历史文化的核心情感与存在价值[6]。在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中,叙事构建的确立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模式和思维方式,以传统文化内涵蕴藏的事件为遗产保护与文化弘扬的基点,利用历史人物的行为脉络研究文化传递的过程,这相较于从物质角度单纯地保护遗产,更能增加深层次的文明拓展、繁衍与更新等内容。同时,叙事建构下的物质遗产保护概念在文化领域出现,其背后的预设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实践和衍化保护的需要。这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范围内、多数成员国在本国范围内认可和实施的遗产保护主题的一部分,这种保护框架的背后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特殊文化等议题[7]。在延续传统文化方面,建筑园林作为城市空间的景观建构,不仅是为了满足具体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审美需求,而且是历史、文化、民族习惯及科技发展的系统衍化。经由叙述线索的组织,赋予空间以时间维度,虽然能使复杂的形态、破碎的景观在人的观念世界中被投射到一条逻辑清晰的直线上,强化空间的结构与表现力,但这种浓缩历史的主题并不足以完整、细腻地呈现城市时空体的真实形态[8]。所有依照建筑空间罗列的,通过空间建构出的叙事线索即使多样,也在对物质遗产的发扬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叙事建构过程中文化信息传递的清晰度、空间语义的阐述、时空叙述的顺序、关键点的聚焦等,都会对再现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对建筑园林带入叙事空间的选择必须慎重,相关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园林物质遗产空间参与文化保护的叙事建构。人类的文化体验与生存实践需要各自的天地,需要一些空间将历史娓娓道来,同样也需要另一些空间让人们的生活徐徐展开。叙事空间自古以来就被作为文化表意的“文本空间”,其在富含历史信息的同时,也应承担传承物质文化的责任,并作为叙事的对象;而对于普通民居,相关人员应更注重其功能的真实性与市井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保护[9]。只有注重文化与发展的平衡、表形与表意的配搭,建筑园林空间叙事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形式,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建筑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就是让其成为激发回忆与保留传统的文化空间,叙事建构在其中可以被作为连接起建筑遗产与当代观众的一种文化隔膜。面对建筑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对历史文化的叙事性建构既是对遗产合理保护新的视角,又是对遗产必要更新的可行路径。以叙事建构带入的建筑园林遗产文化价值在大众层面上的价值传递,用具有叙事性的文化阐释予以保护与创新,就是要叙述出这些遗产背后的故事。相关人员通过讲述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事,还原建筑等珍贵遗产的历史本来面目,同时重视对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新梳理,可以更加合理地保护与更新建筑园林遗产。利用叙事建构的多元视角将个人叙事与家国叙事等结合,在广泛激发观众的兴趣与感悟的同时,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遗产场所的认同,同时能够抚今追昔,寻求对当代的启示。叙事构建视角下的建筑园林遗产可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承担起建筑遗产保护中文化传承与信息传递的使命,让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影响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

作者:刘君敏 孙喆 黄晓光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