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茶叶工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但并不是茶叶消费大国,长期以来国人对茶叶的认识仅停留在“饮品”层面,食用方式单一、加工产业落后,常见通过传统冲泡方法获得的茶饮料并不能完全发挥茶叶功能,包括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成分更多地被破坏、浪费掉,所发挥的保健养生效果并不理想。食品工业科技的发展为茶叶利用途径多元化、高效率提供了条件,以超微加工技术获取的“超微茶粉”,既可以生产茶叶饮品,也可以作为添加剂开发新型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茶叶超微加工技术要点
超微加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粉碎技术,它可以将原料粉碎到纳米级别同时保留其生物特性,在应用到食品加工领域中保留其化学反应特点,同时由于粉碎后的颗粒物理性能大幅度提升,其孔隙率提升、表面积增加,由此实现原料的高吸附性、高溶解性和高流动性,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制药、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利用超微加工技术获取“超微茶粉”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工后的茶粉颗粒一般保持在微米级(μm/百万分之一米),与常规粉碎技术获得的茶粉相比,超微茶粉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茶叶品质,还能提高人体吸收效率,其良好的溶解性、固香性也提高了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价值;利用超微加工技术加工茶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茶叶预前处理。以绿茶为例,色泽鲜明是衡量茶粉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过程中的品质判断依据。绿茶制超微茶粉的色泽与本身所含的叶绿素有密切关系,在预前处理过程中要加强“护绿”意识,可通过遮荫处理、加入护绿剂、急冷降温、杀青等方式实现;实践证明,绿茶的叶绿素度温度反应敏感,温度越高、护绿效果越差。在确保护绿效果的同时,以工业化预前处理机制为主,便于实现超微茶粉的产业化经营,其中滚筒杀青方式对绿茶具有很好的护绿作用。超微粉碎处理。茶叶经过预处理之后,就可以进入超微粉碎的操作阶段,这也是生产超微茶粉的关键环节。目前超微粉碎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冲击式粉碎、振动磨粉碎、球磨粉碎、气流粉碎等。其中,球磨粉碎技术出现退出市场。其他三种粉碎技术各有优势,如冲击式粉碎兼具气流、摩擦、冲击三种效应,用于超微茶粉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持续作用,直到获取的颗粒度达到要求为止,这一技术也是目前国产设备水平最高的。振动磨粉碎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植物粉碎领域,也是保障超微茶粉品质最好的一种技术,但成本相对较高。
二、超微茶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超微茶粉可以进一步扩大茶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用途,无论是作为主料或添加剂,都能够发挥扩大茶叶市场销路的目的,实现我国茶叶市场的进一步开发。茶叶类烘培食品。烘培是一种健康食品加工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原料的营养价值,茶叶类烘培食品范围包括饼干、面包、蛋糕等常见食品,这一应用中茶粉主要是作为添加辅料,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包括绿茶曲奇饼干、红茶饼干、绿茶面包、绿茶蛋糕等,不仅丰富了传统食品的形态、色泽、口感、味道,同时也加入了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超微茶粉茶饮料。将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超微茶粉茶饮料的出现,是茶饮历史上的质的飞跃。超微茶粉不存在滤渣、茶渣等产物,利用传统冲泡方法可以实现,且即冲即溶,不会浪费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并且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体吸收。同时,将超微茶粉作为添加剂可以扩大“茶饮”的产品范围,包括茶酸奶、茶咖啡等。茶粉添加类面食。面食加工与茶粉有很好的契合性,作为我国传统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食中的馒头、面条、点心等产品均可加入茶粉形成新型食品,如绿茶面条、绿茶馒头等。综上所述,超微加工技术在茶叶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宽茶叶市场消费,还可以丰富传统食品加工产业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如果将茶叶视为原料,那么将进一步扩大其“添加剂”的市场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的“新型食品”,如茶味口香糖、茶罐头、查豆腐等,通过对茶类食品的不断丰富,推动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向更健康的领域发展。
作者:叶丹榕 单位: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也对我国的茶叶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也赋予了茶叶新的发展之路,拓宽了茶叶的营销渠道。“互联网科技”时期的网络技术与茶叶紧密结合,为茶叶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挑战,茶叶市场如何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网络技术能给茶叶带来多大的推动力,众多专家和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科研的互联网热点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可持续发展理念
“互联网技术”时代是一个独特的信息时代。智能控制系统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时代的物质图景。它改变了大家的购物方式,使我国许多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很多产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而遭到破坏。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买东西方式,开辟了网上购物的营销渠道。不仅为大家的购物提供了更多省时省力的服务项目,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非理性购买欲望,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爆发性的改善。我国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自主创新了我国农牧业和茶叶加工制造的发展模式,为茶叶专卖店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
1“互联网技术”与网络技术概述
“互联网技术”的建立和定义最初来自于网络行业。2012年,于洋率先明确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关键定义。他认为,“互联网+”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传统商品和服务应融入互联网技术,获得更新转型和自主创新;2013年,腾讯首席执行官认为,作为互联网的新动向,“互联网+”应该立足于“生态协同式”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推动创新产品、技术的自主创新。创新与方法等;2015年,清华孟庆国专家、教授在“创新2.0十大热点”中强调,利用互联网完成数据和信息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数据信息的融合。信息内容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互联网技术向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协同制造发展。现代农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与货运等。将提高各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和中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关键环节在于刺激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发展。推进企业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全局性影响。电子商务依靠互联网互联来完成交易方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化,其本质是创建和改造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服务协会。自主创新发展企业层面(吴清烈,2016)。对于公司来说,网络技术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商务接待的核心理念、一种产品技术、一种核心理念和一种营销方式。
2互联网技术发展给茶叶专卖店带来冲击和机遇
唐代款州辖款县、休宁、姿源、祁门、黝县、绩溪6县,相当于今安徽境内新安江上游、祁门及江西婆源等地。从秦汉时起,历朝皆在这里设置郡县管理。秦属彰郡,汉属丹阳郡,东吴时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款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歇州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款州总管府。贞观初分天下为十道,款州属江南道;江南道分东、西道时,歇州属江南东道,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东、西道为浙东、浙西、宣款三道,歇州属宣款道,治款县。歇州地处山区,州“在万山间”,土地贫痔,自然条件并不太好,但在唐人眼中却被视为“富州”,原因何在?唐代款州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经济发展有何特色?本文拟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初步分析。
款州的农业经济在唐代有了超迈前代的发展。不过款州的农业经济并不主要表现在稻作农业的发展上,而是表现在以茶叶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上。
歇州以丘陵、山地为主,“新安为郡,在万山间,其地险陋而不夷”①,“林深村落多依水,地少人耕半是山”②,便是对该区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的概括。山间一些旁溪近河的河谷平地固然宜于植稻,唐诗中也有“稻热瓜累岁有仁”,“村南村北稻花明”的记载。不过总的来讲,山多地少,粮食的种植面积不大。多山的地理环境固然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却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理的场所。歇州人民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在丘陵、山地间广种茶树,因此在中唐以后,款州境内茶园广布,成为唐代江南地区最重要的茶产地之一。
歇州的茶叶主要产于委源、祁门二县。陆羽《茶经》云:“款州生婆源山谷,与衡州同”;杨哗《膳夫经手录》亦云:“姿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人,商贾所资,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诸茶品之亚列。”祁门茶在《茶经》中未载,不过唐人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间门记》中给我们留下该地产茶的重要记载,该文云:“邑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其疆境亦为不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资银婚增素求市,将如上材料表明,祁门、婴源茶区具有面积大、业茶众、茶叶产量多、制作精的特点。由于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促使当地的农民不得不即山树茶,仰茶为生,因而形成了“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的景观,这表明祁门、婴源一带植茶面积广,业茶人数多。
“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婆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说明祁门、婆源出产的方茶,制作技术高,质量好,在当时已被茶商视为茶中精品。唐人杨哗在《膳夫经手录》中根据各茶区产茶多少和质量高低,把唐代茶叶分为“以多为贵”和“少而精者”两类。根据他的划分,蜀地新安茶、饶州浮梁茶等以多取胜,而款州产茶区则属“少而精”类。其实,这一划分并不能使人信服,仅从张途对祁门一地的记载来看,祁门茶不仅在质量上为浮梁诸茶所不能及,就是在业茶之众、植茶之广、产量之多方面,丝毫也不亚于浮梁,“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足资说明。
其次,祁门、姿源一带已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区域—茶叶生产种植区,已出现了以种茶为生的专业种植户—茶农。祁门、婆源县境山多田少,多山的自然环境宜于种茶,却不适于植稻,因此这里的人民即山树茶,以此为生,这表明两地的茶叶种植基本上和粮食生产分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据张途记载,祁门一县是有5400余户,却有十之七八的人口在从事茶叶生产。即是说,这里已有40()0户左右的种茶专业户。一户若以6口计③,即有24000多人在从事专门的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制作。在唐代,以植茶为生的并不限于款州的祁门、婆源二县。事实上,至迟在中唐以后,江淮产茶区的农户“作业多仰于茗茶”。文宗大和年间(827年一835年),有人就指出“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生”④。开成五年(840年)十月,盐铁司上奏亦称:“江南百姓为业,多以种茶为生。”⑤可见,中唐以后,在南方重要的产茶区内,至少有一部分地区已开始了茶叶的专业化生产,而这种现象只不过在款州的祁门、姿源二县表现得尤为明显罢了。随着茶区专业茶农的日渐增多,在唐代户籍中又增添了“园户”这一新名称,这无疑是专业化茶叶种植区形成的反映。
摘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茶叶包装设计受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较大影响。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艺术类别,包装设计集人文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茶叶包装设计不仅体现了产品的外在功能,更倾向于心理功能的体现。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美化产品、宣传产品的作用,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茶叶包装;茶文化;设计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包装设计受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较大影响。随着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各种宣传方式层出不穷,茶叶销售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各种类型的销售卖场逐渐普及,茶叶的销售范围逐渐扩大,茶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这对茶叶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展变迁,茶叶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商品,茶叶包装也成为茶叶品质的重要体现。
1茶叶包装设计的内涵
包装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类别,是集人文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茶叶包装首先体现其外在功能,即对茶叶的保护,通过对茶叶包装的材质、结构等元素的分析,以解决茶叶的挤压和冲撞等问题。其次是对茶叶包装的材料进行研究,解决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对茶叶的损害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茶叶包装的重量、大小、回收处理等问题,以保证茶叶能够方便运输和使用;研究茶叶包装的形状、审美形象、工艺特点等,使其符合人体结构;还要研究茶叶包装的经济成本,使茶叶包装能够实现节约成本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从以上多方面内容来看,茶叶包装设计所关注的内容十分广泛,每一项都对茶叶包装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茶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易碎性、氧化性和吸附性,每一个因素都会对茶叶品质造成损害。如果茶叶包装的密封性不合格,茶叶不仅会吸附周围的气味,会发霉变质,有的茶叶在泡水后色泽会变暗,影响口感。因此,茶叶包装的密封效果一定要好。一些高档茶叶包装一般十分讲究,为了能够使茶叶的保存时间更长,通常会采用真空密封或者填充氮气的方法。如果要保证茶叶包装具有防氧化、防潮湿等功能,就应该选择竹木类的包装材料,这类材料不仅有良好的防潮性能,而且不会造成污染。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茶叶包装都是用金属材质所制,使茶叶包装更显高贵之气,视觉效果更佳。茶叶包装通过外在的视觉设计以传达出茶叶包装的内涵体现,使茶叶产品得到宣传、美化的作用,进而促进其销售,以树立茶叶品牌。例如西湖龙井茶、安徽黄山峰等,这些茶叶不仅包装极具特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著名的茶叶品牌。茶叶包装的视觉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元素和规律创造出茶叶包装的鲜明形象特色,表达浓浓的文化品味和时代气息。茶叶的销售对象是消费者,也是茶叶的使用者,不论茶叶还是茶叶包装,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茶叶和包装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以产品表达情感,以情感打动人是茶叶包装的内涵体现。茶叶包装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革新,更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现,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减少废气污染,向着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成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在未来世界,生产厂家和设计师都应将目光投向环保产品的设计开发,而环保购物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产品的包装到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绿色环保,符合环保购物的理念。如今,许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将购买绿色商品作为主要购买原则,这也要求生产厂家在产品包装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环保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且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茶叶作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品,也是馈赠佳品之一,茶叶包装也成为展现茶叶品质的重要元素,因此,茶叶包装设计也要充分关注包装美观和消费者的利益。
2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性
本文作者:高水练1,2杨江帆2,3叶乃兴1,2作者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3武夷学院
福建省主要茶类生产利润实证分析
(一)鲜叶生产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4),鲜叶生产环节的生产利润比较低,平均毛利润为568.10元/t,平均毛利润率为4.34%,再扣除管理、公关等企业运营费用,企业基本上没办法从鲜叶生产中获利,甚至会亏本,只能靠后面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来反哺。其主要原因在于鲜叶生产的成本较高,加上管理困难、季节性强、采收期短、自然风险较高等,导致鲜叶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3]。因此,许多企业不选择建自有基地,或仅建少量自有基地,更多的是选择收购鲜叶加工,或直接收购毛茶加工精制茶。
(二)加工至毛茶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5),毛茶生产的利润水平比较低,毛利润为8469.21元/t,毛利润率为10.12%,如果再扣除企业运营费用,净利润率只有4%-5%。另外,福建茶叶,尤其是乌龙茶初加工过程复杂,需要优质的原料、良好的天气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加工出优质茶,其做青空间要求大、主观性强(无法量化管理)、适合杀青的时间段短等,导致茶叶初加工存在规模不经济;其季节性强、全年加工茶叶时间短、厂房设备专用性强,单位毛茶生产成本高。许多茶叶企业不愿意生产毛茶,而选择收购毛茶来加工精制茶。因此,小型茶叶加工户在福建茶区极为普遍。茶叶加工户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劳动投入这部分隐形成本计入生产成本,而企业生产则需要计入这部分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