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茶业效益论文:省域茶业效益提升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高水练1,2杨江帆2,3叶乃兴1,2作者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3武夷学院
福建省主要茶类生产利润实证分析
(一)鲜叶生产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4),鲜叶生产环节的生产利润比较低,平均毛利润为568.10元/t,平均毛利润率为4.34%,再扣除管理、公关等企业运营费用,企业基本上没办法从鲜叶生产中获利,甚至会亏本,只能靠后面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来反哺。其主要原因在于鲜叶生产的成本较高,加上管理困难、季节性强、采收期短、自然风险较高等,导致鲜叶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3]。因此,许多企业不选择建自有基地,或仅建少量自有基地,更多的是选择收购鲜叶加工,或直接收购毛茶加工精制茶。
(二)加工至毛茶的利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5),毛茶生产的利润水平比较低,毛利润为8469.21元/t,毛利润率为10.12%,如果再扣除企业运营费用,净利润率只有4%-5%。另外,福建茶叶,尤其是乌龙茶初加工过程复杂,需要优质的原料、良好的天气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加工出优质茶,其做青空间要求大、主观性强(无法量化管理)、适合杀青的时间段短等,导致茶叶初加工存在规模不经济;其季节性强、全年加工茶叶时间短、厂房设备专用性强,单位毛茶生产成本高。许多茶叶企业不愿意生产毛茶,而选择收购毛茶来加工精制茶。因此,小型茶叶加工户在福建茶区极为普遍。茶叶加工户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劳动投入这部分隐形成本计入生产成本,而企业生产则需要计入这部分成本。
(三)加工至精制茶的利润分析
与生产鲜叶或加工至毛茶相比,精制茶生产阶段毛利空间比较大。含鲜叶生产和毛茶加工阶段,即加工至精制茶,毛利润和毛利润率分别为34177.10元/t和20.49%(表6)。茶叶精加工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季节性较不明显,资产利用率较高,平均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自身精加工和拼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大部分茶叶企业都进行该环节的生产。但是,茶叶精加工需要较高的管理费用,且需要纳税,最终的平均净利润率达不到10%,需要依靠后面的销售环节来反哺。
(四)加工至不同阶段的利润比较
加工至不同阶段的利润水平比较如表7和图1所示,从鲜叶生产到初加工再到精加工,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毛利润率水平大约增加1倍。但是,不同茶类加工至不同阶段的毛利润率增加幅度有所区别。从初加工阶段看,闽南乌龙茶初加工环节需要的人工经验技术最大,要求的自然条件最高,风险最大,因此利润增幅最大,平均毛利润率比生产鲜叶的毛利润率增加204.91%。红茶、白茶、茉莉花茶初加工阶段平均毛利润率增加也较大,均超过130%。闽北乌龙茶和绿茶初加工的毛利润率增幅较小,分别为41.37%和75.96%。其主要原因在于前者鲜叶成本较高,而且其毛茶外形比较粗杂、难于直接销售,出厂价较低;后者加工相对简单,而且鲜叶成本所占比例较大,毛利润较小。初加工阶段的茉莉花茶生产是指绿茶茶坯生产,其平均毛利润率水平高于绿茶,主要原因是其相对于名优绿茶生产而言有更多的企业使用机械化采摘、规模化加工,单位成本降低。从精加工阶段看,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绿茶和花茶的毛利润率增幅较大,达100%-200%。红茶和白茶平均毛利润率增幅较小,分别为60.88%和78.45%,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均可以毛茶的形式出售,而且红毛茶精加工时损耗较大,而白茶外形蓬松,精加工过程中包装和运输成本较高,从而导致精制茶的总成本增幅较大,利润增加较少。
提升福建省茶叶生产效益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自组织,提高茶叶生产主体的市场地位
福建茶叶,尤其是产量比重最大的乌龙茶的初加工[4],需要很高的人工经验技术,做青程度和杀青时间点的掌握极为关键,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高档的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也需要丰富的人工经验技术,以及较高的鲜叶要求和天气条件。因此,茶叶生产户(含种植和初加工)、小型茶叶加工厂在鲜叶生产和茶叶初加工环节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必要性。但是,这些生产主体有着多、小、杂的特点,市场地位较低,在茶叶出售和农资采购的价格谈判中比较被动,利润难以保证。因此,建议茶叶生产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分工合作,在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提高茶叶出售价格的谈判能力;通过组团采购,既可以降低所需茶叶生产资料的价格,又可以要求供货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指导茶农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通过组织的协同实现连片茶园相对统一地喷施无公害农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和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农资成本。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由村或小组负责人、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茶叶加工经验较丰富的生产者、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生产者等人牵头成立,但最好不要由大企业来牵头和实施,否则这些生产户在一定程度上会被企业“绑架”,没办法在合作组织中实现同等的地位,利益难以保证。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茶叶生产效率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鲜叶采摘、毛茶加工以及精加工过程的拣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未来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将越来越紧张,茶叶生产成本也将随之迅速上涨。因此,建议在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时要加强科学规划,建设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茶园,适当推行机耕和机采,尤其是夏暑茶、依靠数量盈利的品种或大宗茶。这些茶叶在精加工过程中,最好是自动化拣梗和人工拣剔相结合。调查结果表明,机械采摘的成本仅为手工采摘成本的1/10,自动化拣梗可以节约75%的成本,有助于提高茶叶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待条件成熟后,茶叶加工全过程可使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及其相关生产技术。此外,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运用科技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改善生产管理,延缓规模不经济的拐点出现
人工经验技术难以量化,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劳动难以实行计件工资,工人的努力程度也难以监督等,导致茶叶生产的管理比较困难,这是茶叶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等于因此就无可作为,仍然有许多方面可以优化管理。如茶园的管理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和部署,分块承包管理,并利用鲜叶质量和产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对于每天需要支付高额工资的茶叶加工师傅,可以采取按一定比例分成所制茶叶,而不是付工资的办法,这样可以减少风险,自动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对于精加工,可以按照订单或全年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加工量和生产进度。此外,做好茶厂规划,按照产量和质量要求购置适量机械设备,优化各类工人的搭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预测、合理采购、高效生产、理顺财务、控制成本,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管理效率。通过以上措施优化管理,能延缓规模不经济拐点的出现。这样,生产商就可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企业的总体利润水平。
(四)适度延伸产业链,提高总体盈利能力
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利润分析可以看出,茶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利润都比较低,加工至精制茶的全部毛利润率只有20.49%、净利润率不足10%。在调查中还发现,有80%以上的茶叶企业反映,单靠企业自有基地的鲜叶生产和毛茶、精制茶加工是无法盈利的,甚至一不小心就要亏本,需要依靠营销环节来反哺。另据调查,当前茶叶营销过程平均毛利润率可以达到30%,部分品牌化运作企业营销环节毛利润率超过50%,个别甚至达到70%-80%。因此,建议条件成熟的生产主体可以考虑适当延伸产业链,自行终端销售,自己反哺利润比较低的加工环节;也可以考虑进行深加工、做茶叶包装、耗材等相关行业。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条件和把握,最好不要冒进,否则风险很大,宁可在原有生产环节上,通过改善生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加技术含量、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等途径来提高生产效益。
(五)加强政策扶持,取消精加工环节的税收
茶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是一个重要的民生产业,是茶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优质产业。如安溪县,70%以上人口从事茶叶相关行业,茶叶收入占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5%[5],重点产茶乡(镇)大部分农民全年95%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茶叶。2006年,全国取消茶树种植和茶叶初加工环节的税收,并加大对茶叶种植环节的扶持,有效地促进了茶业的发展。但是,对于茶叶精加工环节,大部分地区把它列入工业生产领域,实行跟工业一样的待遇。其实,茶叶的精加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对茶叶产业带动性强;实际生产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天气、规模和季节性影响,自然风险较大;利润水平明显低于销售环节,平均净利润率不到10%。茶叶精加工有别于工业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农业性质。因此,建议取消茶叶精加工环节的税收,并通过贷款贴息、龙头企业培育、技术支持等措施,扶持茶叶精加工企业,从而带动茶产业发展。
总之,茶叶生产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利润水平较低,有待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并加强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促进茶业这一民生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