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银器工艺美术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十六国北朝的陶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的制瓷技艺遥遥领先。而北方的制瓷业虽发展较晚,但后来居上,不但在制作青瓷的技术上赶上南方,还先于南方创制出白瓷。面目一新的釉质陶器为唐三彩的繁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创作,北人不仅制瓷的造型纹样有所创新,而且在工艺技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青瓷
南方的青瓷发展先于北方。我国青瓷的发源地集中在浙江地区。东晋以后,南方的制瓷水平大大提高。唐宋时代,名窑名器更是层出不穷,其中越窑代表了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正在南方青瓷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北方早期的青瓷才初见端倪。在北朝时期发现的莲花尊,体现了北方与南方的青瓷在烧制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北魏至东魏时期,青瓷的数量逐渐增多。在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青瓷是敛口、深腹碗以及四系、八系罐。需要提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北方的烧制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烧制的青瓷在品质上多有瑕疵:火度低,胎质疏松,釉色青灰,挂釉多不到底且易于剥落。北齐时期,北方青瓷的特征逐渐凸显,且数量增多。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青瓷主要有尊、罐、碗、瓶、唾盂以及高足盘等。北方与南方的青瓷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外观上,北方的造型较为沉稳端重,以尊、瓶、罐为主。胎质较厚、釉色灰白,淘洗比不上南方细腻,颗粒结构明显呈现粗糙状,因有黑点与气孔出现,使得器物产生较大的孔隙度。北方瓷器,表面多出现玻璃质流珠的现象,而在器物的外壁上多施半釉,釉质分为粗与细两种,细者纯净若水,粗者斑驳如泪痕。另外,北方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比南方要高200℃左右。
2.关于十六国北朝的白瓷
东西方研究陶瓷史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转化而来。北方的青瓷胎质不如南方的紧致细密,为解决胎质疏松问题并提高青瓷的呈色,北人通常在胎上预先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进行施釉。但由于北方青瓷的透明度强的特点,烧制出来的青瓷,往往更加接近白瓷。以此可见,白瓷是由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改善青瓷质量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另外,到了北朝,白胎青瓷的出现,充分证明了在这一时期青瓷逐渐完成向白瓷的转化。南方的制瓷技艺长期领先北方,而白釉却首先在北方烧制而成,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从技术上讲,白瓷由青瓷发展而来,通过控制胎釉中铁的含量,可以获得白色效果,既然有了这种技术上的可能,那么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民族信仰,都可以对白瓷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青瓷在南方最先兴起,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因而不易改变;而北方制瓷业发展较晚,在白瓷出现之前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情趣,因而为白瓷的盛行提供了可能。北魏时期信奉弥勒佛的风气盛行,其突出表现是持白伞、白幡,穿素服,因而形成尊崇白色的氛围,以此影响了白瓷的出现。
二、十六国北朝的金银器十六国北朝时期
以金银作为饰物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制器也因此增多。关于金银制品,史书中有颇多记载,首先占有的依然是帝王贵胄。即便在行军打仗之时,这种宝爱之情亦不曾割舍。金银器价值不菲,所以其制造业一直处于政府的垄断之下,对其的制作以及工匠的管理历来十分严格,即使是王公贵族也不许私自制造。这一时期,帝王占有金银器,除一部分宫廷自用外,还常将纯金、纯银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财富,赏亲贵、赐功臣以及赠予外族。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交通便利,交流与往来不断增多,异域外邦不断以方物作为朝贡,其中包括金银矿产、金银器皿以及金银饰物等。在《太平御览》引《前凉录》中记载,西方国家曾向张轨进献与人等高的金水瓶。此举当为域外金银器流入我国的最早记录,自此以后,西方诸国高档的奢侈品渐趋传入我国。我国的鲜卑族尤为珍视黄金,赋予其吉祥的含义,并曾以黄金雕塑成金人进贡给皇室,这一习俗逐渐持续到北齐。金人主要用于占卜吉凶,又因其具有陈设性以及审美性的特征,因而欣赏价值极高。在十六国北朝的金银器皿中,数量最多的当属饮食器。而在饮器中,酒器的品类丰富多样,例如杯、樽、钟、卮等。另外,水器中的瓶与瓮,有时也多用于储酒。迄今为止,据考古发现的南北朝金银器皿中,按照文化渊源可以分为四个系统,即罗马———拜占庭系统、萨珊及萨珊式系统、嚈哒系统以及粟特系统。鲜卑民族素爱金银,除携带金银制的器具以外,通常还用金饰装点人身,首饰、衣饰马具等各种金银饰件是鲜卑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一时期的金银饰品,主要有牌饰、步摇、冠饰以及金带等。另外,金银带饰以及冠饰还成为区分鲜卑族人等级高下的明显标志。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除了纺织、陶瓷以及金银器之外,还有铜器,多用于铸造佛像以及佛具;漆器,尤以漆屏风以及漆棺最负盛名;玻璃器,因其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且富于变幻而被世人赋予神秘色彩并极为珍视;玉石器,因玉被国人赋予各种美德及功用,故此佩戴玉石器能够给人一种雍容华贵、风流儒雅之感。它们共同构成了十六国北朝时期丰富的工艺美术门类,同时也为我国的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作者:周鸣勇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