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粮食生产增产做法及对策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粮食生产增产做法及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粮食生产增产做法及对策分析

产业提升-拉动粮食增产“火车头”

为全面提升水稻单产、质量、和效益,该县近年以来积极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水稻优势区域为重点,以主导品种和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和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先后在建平、涛城、十字等乡镇建立了0.8万hm2水稻种植示范区,通过建设水稻核心示范区,强化关键技术适应和“五统一”服务,推进了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2011年这个县的水稻平均单产465kg,同比增长2.6%。其中涛城示范区的平均单产达705kg。为降低农民种植水稻风险和给水稻产业提升提供品种储备,县里还开展了水稻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展示,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区和品种展示区,通过考察其产量、适应性、抗逆性等特性特性,从中筛选出适宜种植的高产优质组合,2009年以来,共试验品种90个,展示品种105个。

技术提升—筑牢粮食增产“新基石”

为解决广大农民种粮靠天收,粮食种植科技含量低,我县注重在提升粮食种植科技含量上做文章。一是加强“三情”监测。我县结合区域特点和水稻品种结构,在全县设置了6个水稻苗情监测点,监测水稻生产、生长发育状态、产量等,根据监测的结果,为水稻生产提供适时指导。2011年我县遭受了少有的低温异常天气,通过苗情监测,结合水稻生产特点,在大田上提出了提前拷田,排水晾田和适当减少穗肥等技术,实现全县水稻生产灾年不减产。二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与南京土壤所合作建立了测土配方数据库,制定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在建平、十字、飞鲤等乡镇实施了水稻“3414”实验,按照测土化验数据,实施“量身实肥”。仅2011年这个县通过配方施肥为农民节约肥料656.25t,人均节约成本增效600元。三是积极做好农技科技培训。依托镇、村农技培训中心,以农村党员学科技、阳光工程等载体,对全县的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开展粮食种植实用技术培训,2009年来,共开展各类粮食种植培训班1200次,培训农民5万人次,通过培训让农民成为了“粮秀才”和“粮专家”。

服务提升—成为粮食增产“助推器”

为解决广大粮农获取信息难,病虫防治难,我县在加强服务上下功夫。为提高防治水平,降低防治成本,转变防治观念,由以前“单打独奏”向“联合作战”转变,推广统防统治,组织专业防治队伍。目前全县共有96支专业防治队伍,全县防治示范面积0.41万hm2,植保专业化防治面积达1.87万hm2。通过统防统治不断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亩均为农民减少防治成本近20元。同时加强农技指导,建立起农技干部与种粮户“包户”帮扶制,全县100技术干部与1000名科技示范户结成“科技对子”,通过技干帮扶,示范带动,辐射带动2000户农户走上了科技种田之路。

节能降耗—开辟粮食增产“新渠道”

针对近年来农民施用农药、化肥量增加给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带来污染,我县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创建一项无农残、无污染、可持续、综合性可操作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改善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目前该县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面积达0.13万hm2,引导农户1000户,示范带动面积0.27万hm2。同时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生物转化利用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农业基质、生物有机肥,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了秸秆生物转化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目前该县的秸秆生物转化利用达到65%,年均为农民降低生产100万元。

夯实基础—确保粮食生产夺丰收

我县组织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高标准粮田以种植优质水稻、小麦为主,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订单农业,签定优质水稻、小麦等生产收购合同。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良种供应、土壤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一系列科技配套服务,大力推广应用配套集成技术,目前该县已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0.53万hm2,规划3年内完成1.33万hm2的建设任务,高标准粮田建成后,该县粮食生产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打造0.67万hm2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全县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3存在问题我县水稻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极少数乡村领导对发展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视不足。二是我县经济仍较为薄弱,县乡两级近年来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比重偏小,特别是乡级资金投入不多,对于整体推进水稻产业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制约水稻产业提升的关键性、根本性因素远没有彻底解决,如秧苗素质、栽插密度、有机肥投入不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等等,制约了超高产水平的发挥和整体产业提升。

全县上下要增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水稻提升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有效的手段。统筹兼顾,加大工作力度,把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抓出实效。

进一步完善我县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巩固改革成果。按照部、省农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精神,我县已初步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进一步调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总结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成功经验和高产典型,以利于下年度推广应用。进一步总结相关集成技术,逐步形成我县集成技术应用和水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作者:余水评作者单位:郎溪县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