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发展下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发展下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发展下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探究

【摘要】新发展格局是综合研判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粮食生产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对国外的依赖,缓解“卡脖子”现象,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基于我国西部地区2000-2019年12个省市区的粮食投入产出数据,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尚未发挥其应有的正面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采取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技术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有序流转,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影响因素

引言

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中央提出了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论,其中包含要统筹好国内大循环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降低我国对外部资源尤其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依赖,从而缓解农业生产领域的“卡脖子”现象,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我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农业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统观全国,东部地区对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较差、人口分布不均衡等原因,粮食生产相对滞后。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共16.7亿亩,而西部地区仅1.4亿亩,占总额的8.51%,粮食产量仅为4%,粮食产出与土地资源投入明显不匹配,因此提升西部地区粮食单位产量,合理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要求。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指标。指剔除资源、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外能对产量增加产生贡献的因素,可衡量要素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想要实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生产方式科学转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粮食TFP构成及规律,理清生产要素使用情况,就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eviews8.0分析内生、外生影响因素。(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为更好地衡量西部地区各省市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及变化趋势等,本文共选择5个投入指标,分别为粮食播种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同时选取1个产出指标,即粮食生产总产量。本文以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时间设定为2000-2019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一)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基于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相关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其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并逐项细化分解,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5%,即全要素生产率尚未成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正面影响因素。进一步分解可知,2000-2019西部地区12个省市技术进步指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6%,技术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1%。技术效率变动由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形成,由表1可知,纯技术效率变动年均无变动,而规模效率年均上涨0.1%。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在推进全要生产率上升方面起一定正面作用,这与近年来西部地区粮食种植方面机械化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总之,从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来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负面作用,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有一定正面贡献,但在幅度方面技术进步高于技术效率,导致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趋势。因此,西部地区在未来粮食种植方面应以提高技术进步为基础,推进全要素生产率上升。

(二)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演变

由表2可知,2000-2019年,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5%。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省市有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市。其中上涨最快的是新疆,年均上升达到9.3%,其次是宁夏,年均上升7.8%;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省市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陕西8省市。其中下降最快的是内蒙古,年均下降1.9%,其次是重庆,年均下降1.1%。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来看,2000-2019年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省市有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4个省市。其中,技术进步最快的是新疆,年均上涨9.3%,其次是宁夏,年均进步7.6%;技术退步的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陕西8省市。其中技术退步最多的是西藏,年均下降1.9%,其次是重庆,年均下降1.1%。由以上分析可知,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有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4个省市,其技术进步均大于1,即技术进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三)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尚未正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且区域间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明显。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促进西部地区粮食生产转型升级,集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与其所处的经济系统有关,与整体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进一步分析内外部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尤为必要。1.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内生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选取资本投入、研究开发、制度变量、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1)公式(1)中,***分别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资本投入、研发投入、制度变量、人力资本存量系数均为正,即这四类内生变量均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其中,资本投入系数较高,即影响较大。2.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本文选取5个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其对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别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衡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E)、粮食播种面积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代表农业结构调整程度(W)、人均粮食播种面积衡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Q)、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水平(C)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M)。(2)公式(2)中,***分别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字为t检验值。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系数均为正,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业结构越科学、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村人均纯收入越高均将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城镇化水平系数最大,即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0.047个百分点。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数据回归等方法整理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2000-2019年相关数据,最终得出如下结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为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尚未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推动力;资本投入、研发投入、制度变量、人力资本存量等内生变量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外生变量均从正面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所起作用最为明显。

(二)建议

1.采取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起正面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大量农民不愿再扎根于经济效益较低的农村,尤其是高素质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高素质农民愿意留在土地上,成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应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降低种粮成本。由于农业生产农资产品浪费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资产品需求上升,推升了农资产品市场价格,促使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且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充斥农业市场,辨别成本高涨,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种粮成本。因此,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农资产品市场监管,肃清市场风气,并号召降低化肥等农资产品使用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发展之路,切实降低粮食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对粮食生产要采取多种激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粮食种植周期长、收益低,大大了降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在退耕还林的背景下,陕西省大量农民放弃种粮,转向种植苹果,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因此,政府应对粮食种植户进行适当补贴和奖励,以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率,激发其种粮积极性。2.推进技术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间维度上,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因是技术进步尚未发挥其应有正面作用。由此可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粮食种植科技水平,是必然途径。首先,要推进技术创新。一是尝试依托高校、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培养优质育种,从源头提高种植效率。如贵州开展优质玉米、冬马铃薯等的培育,并加大投入研发超级稻等;二是孵化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政策扶植和资金补贴等。其次,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一是可尝试建立政府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如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完善推广制度,营造新技术推广氛围;二是在有条件地区的如四川、陕西等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可通过公告栏、官方网站等平台宣传新技术,并定期举办活动,以吸引农民积极学习,加快新技术应用进度。最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种粮技能提升。政府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民技能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集中学、印发资料自学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素养。3.推动农用地有序流转,提高规模效率。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年均上涨0.1%,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起到了正面作用。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提升规模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提升规模效率并不是脱离实际扩大耕作规模,应结合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探索适度耕作规模,推动农用地有序流转。首先,要稳步推进农用地确权工作,坚持“三权分置”原则引导适度规模耕种,使土地流转到愿意耕种且有能力耕种的农民手中,提高规模效率。其次,要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各类惠农措施,灵活运用粮食收购补贴政策,优化粮食市场,提高种粮收益,激发农民主动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最后,要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结合西部地区耕地现状,因地制宜地研发农机等机械设备,以此有效提高规模效率。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由于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仍存在差异,因此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缩小区域间差异,应多方发力。首先,应建立完善统一要素流动市场,推动要素在省市间高效流动,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要探索区域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交流分享会、技术支援等,完善技术共享机制,推进技术扩散,缩小省市间差异。最后,要提高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充分释放劣势地区内在的生产潜能。

参考文献:

[1]袁青青,韩一军.我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中国农业文摘,2018(4):19-24

[2]肖红波,王济民.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36-46

[3]陆泉志等.广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8,49(49):1887-1893

[4]任红霞.基于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综合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9(6):99-103

[5]李学林等.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10):102-113

[6]赵颖文,吕火明.四川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测评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5):64-73

[7]廖家惠,陈光燕,汪建.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

作者:胡小渝 单位: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