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单位能力评价与大学生就业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单位能力评价与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单位能力评价与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用人单位对已入职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个性品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从已有的调查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已入职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不同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专业水平和个人属性方面。

(一)专业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差这里的专业技术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泛指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据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当不满。他们认为高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本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很大偏差,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到。企业招聘一个大学毕业生至少要花费半年时间去培训其专业技能,经过一年到一年半才能独立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到岗适用期只需要二三个月[5]。一位企业人事部经理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成果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另据调查,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6]一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7]当然,企业在多年习惯了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便不再以此为招聘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而是将人才招聘变成了两种类型:即在职人员的招聘与校园招聘。在校园招聘中,用人单位主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诚信意识缺失、职业素质不高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存在着虚假信息,如人为提高在校的学习成绩,虚夸自己是班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更有甚者制造虚假社会实践经历。企业HR在筛选简历时会发现几乎没有不是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虚假简历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诚信度[8]。按时上班、不迟到早退是一名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一些私企的HR反映:在公司没有规定上班迟到扣工资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很少有按时上班的习惯。此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上课迟到、逃课等不良习惯,并将这种坏习惯带到了工作中。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往往是先找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工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就跳到别的公司。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老板反映,培训行业的教师难招,招来一位毕业生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培养其教学能力,但往往还没给企业带来利润便提出辞职。这些现象都显示了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较低的忠诚度。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要求并不逊于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爱岗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并不令用人单位满意。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

(三)功利意识较强、无视他人得失据笔者的访谈,一位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评价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功利意识较强,在金钱与名利面前忘记了良好的品行才是成就人生的根本。在学校时不择手段地得到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名利;在公司则不择手段地踩在同事头上往上爬;在交朋友时看重人的家庭出身,而不是看重道德品质。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宽容和理解他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一味地强调“我应该得到多少”“是别人的错让我没有得到”等。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能力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态度和习惯)、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除了专业课外,高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重任。根据笔者对某高校的调查,有53.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而46.8%的同学则认为不合理。这一数据说明该高校的通识课程并没有完全被大学生们认可。在最为欠缺的通识课程内容的选项中,社会交往、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技能3项指标的选择百分比较高。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南京大学的调研也显示,大学生认为目前应该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礼仪、语言表达类课程(52.1%),经济、法律、管理、教育类课程(46.8%)和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类课程(45.6%),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身最缺乏的能力和素质是应变和创新能力(36.4%),所以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提升这类能力。另外,根据研究者对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最希望的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36.3%),其次是专题研究(27.3%)。而实际上通识课程采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法(71.0%),只有少部分教师采用了专题研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21.5%)。[9]21-25该调查显示了大学生对通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不足。根据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对全国高校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只有33.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课与就业能力培养具有相关性,高达78.2%的学生对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不知道或者了解十分有限。这说明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必须通过强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联系,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才能提高人才与市场的匹配能力。据麦可思2011年就业蓝皮书报告,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0%)、课程内容陈旧无用(20%),8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已经毕业3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高达72%。这充分说明大学缺乏实践课程的安排,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是错位的,实践锻炼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市场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瓦伦(WavvenD)认为,通过课程变革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3种形式: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独立式意味着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作为专门设立的正规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是包括那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发展性的而非“补习式的”(Remedial)内容的融入。整合式的方法是将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要求、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之中。瓦伦认为,较之独立式的方法而言,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的形式更为有效。[10]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以上3种课程变革形式都是必要的,只有变革高校的课程结构和改进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一)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课程学家蔡斯认为,课程设置有3种类型,即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精华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习者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则过于注重学科课程,重视将知识以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实践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来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能令人满意,关键在于不能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所学非所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现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另外,高校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职业,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以独立式的课程变革方式及时开设新课程,以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知识储备。美国高校在强调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笔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次,要安排2~3次见习课或实验课或讨论课,并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等。同时,该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使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学生实践机会欠缺的现实状况,高校一方面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的需要,以整合式的课程变革方式调整课程类型和结构,浓缩学科课程、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课程,优化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建立科技实践平台、强化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以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推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二)优化通识课程结构,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职场上谋求一份好工作,仅凭专业知识上的特长已经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市场的调查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态度、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技能并不满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革和完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通过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通识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提升大学生的非专业技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课程都是必修课,这些课程占了通识教育课程相当大的比例,而学生和企业所需要的非专业知识,如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生活知识等却由于师资等原因在相当多的高校并不受重视,但这些知识都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受用人单位重视的必需的知识,也是大学生在职场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在文、史、哲、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还应以应用型和专业化为导向,注重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将领导科学、创造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宽其知识面,优化其知识结构,从而为其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除了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要来增加通识教育的课程外,高校还应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常占总学分的30%~50%,如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就高达5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亦为50%,哥伦比亚大学38%,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均在35%~40%。而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绝大多数都在10%~20%之间。[9]21-25相对欧美国家来说,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比例较低。所以,高校应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这样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要提高通识教育的课程效果,使大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还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多采用体验式学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实效,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在英美等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联系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让企业根据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许多高校还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某些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这对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都非常有帮助。从我们的调研中也了解到,企业也非常希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市场的需求,尤其要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力度,有计划地向用人单位征询反馈信息。企业也愿意接受高校的邀请参与高校课程的制订和实施。这样也使得企业减少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从而节约了用人成本。实际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个双赢的结果。

(四)高校和政府应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英美两国都将大学生实践活动视作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实习经验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重要因素。美国大学教委会一般都有专门的服务小组对学生在二年级到三年级时进行辅导,而校园常常举办职业聚会,邀请一些有增聘员工计划的工商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学校进行辅导,让学生熟悉应试、面试的过程和怎样写简历,面试时的谈吐、仪表和表现等。很多学校也鼓励学生在校园参加工作,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规律经验,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11]英国政府在2009年1月出台了一项“国家实习计划”,该计划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根据该计划,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事3个月的带薪实习。目前英国一些大公司已经同意参与该计划。3个月的带薪实习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使他们变得更加称职,其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从而增加被雇用的机会。[12]为了鼓励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以便获取必要的工作经验,英国有些高校设立兼职工作部,为学生从事兼职工作提供服务。美国的高校与公司、非营利机构、政府机关等组织组成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联盟,让在读大学生定期到这些机构参加工作实践。企业会给合作高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例如,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让大学生修完一到两学年的课程之后工作3~6个月,以后再上3~6个月课,这样轮换下去,直到毕业。[13]例如美国的东北大学秉承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宗旨,以带薪实习项目(co-op)著称,这个项目可让学生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场所环境中锻炼,将所学知识付诸实际运用。除了文理科之外,其他大多数学士课程都要修读5年,因为学生要有1年时间是在工商机构实习和工作。此项目是全世界最大、最具创造性的工读项目之一,在美国院校中有口皆碑,名列前茅。[14]英美等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也希望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出台一些类似的政策和措施,给大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地满足就业的需求。总之,我国高校要对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在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未来就业趋势、用人单位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有针对性、富有时代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摒弃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课程,尤其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想方设法多给学生安排实践的机会,而且将实践课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如此,我们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必定能够得到提高。

作者:郭德侠郭德红李怡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