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作为买方的用人单位,在很多方面(比如录用门槛、雇佣条件、选聘方式等)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录用标准,甚至互相攀比,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过分追求文凭。很多单位认为学历高,能力就强,学历低,能力就差;有些岗位专科生就做得来,他们非要选聘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他们偏偏要去招聘研究生;有的单位还表明只录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不仅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造成了人才浪费。甚至有的单位对长相、身高、气质等也提出了要求,这违背了人才录用竞争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另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企业希望能聘用到不需要培训、马上能发挥作用并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员工,这样就可以节省用人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更有优势,而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经验而被拒之门外。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应届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也没有认识到其实经验在实践中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再次,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歧视的问题,首先是性别歧视,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要给她们提供生育保险以及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会增加用人成本。因此,有些单位在招聘时都注明“只招男生”,不管女生有多么优秀都会遭到拒绝。除了性别歧视外,还有地域歧视问题。有些单位与当地的业务联系比较密切,考虑到方言、风俗以及人际关系网等问题,在选聘人才时本地人优先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进行公平竞争。

2.高校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置,盲目性较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的调整又非常滞后,致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供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某些专业如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也使用人单位无法聘用到市场真正需求的人才,最终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另外,高校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要知道,学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却未能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致使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而这点恰恰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可见,教育模式的单一势必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除此之外,就业方式越来越市场化,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承担起安置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实际求职技能。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没能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过于乐观,忽视了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主要为迎接毕业生就业开展一些活动,对于求职技巧、就业心理、就业信息的搜集、就业素质的提高、职业判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未能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又缺乏指导,求职时难免会到处碰壁。

3.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大多数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把“铁饭碗”作为自己择业的目标,而事实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聘用制、竞争上岗乃至失业相当普遍,人才流动性较大,“铁饭碗”以及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必须改变了。其次,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过高估计自我,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择业更加务实功利,盲目追求高薪和高起点的岗位。在应聘时,他们不关心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文化建设是否到位以及技术优势怎样等,反而对单位的环境、工资待遇问题更感兴趣。多数毕业生希望在大城市就业,他们认为大城市相对发达,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工作机会也多。即使大城市就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他们也愿意去“挤独木桥”。外企、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他们的首选,因为这些单位待遇好,福利多,工作稳定,还有晋升机会。而那些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以及生产第一线,急需人才,迫切渴求大学毕业生的到来,但待遇不高,条件又不好,缺乏吃苦精神的毕业生们往往望而却步。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无形中抬高了就业的门槛,也造成大城市、大企业与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之间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再次,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是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思想觉悟,还是团队合作精神、信用问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用人单位考察的内容,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然而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业务水平低,事业心不强、又缺乏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依赖性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也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经过培训后方能上岗,这就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首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从招生源头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在招生计划审批方面,要结合各层次、各专业的结构比例,作出合理的预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方案,减少市场需求少的专业学校的招收。其次,政府部门还要通过各种调节手段,完善就业市场,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一些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健全劳动立法,明确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中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高效有序地运作。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培训,给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或是推荐见习单位以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要给予支持鼓励,可以发放一些创业补贴或是提供小额贷款。同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定期信息,告知人才的供求情况以及市场动态,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这样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就会提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就业机会也有了保障。政府部门还要提高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完善,使就业条件和选聘程序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使市场化就业机制真正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引导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放眼未来,做好人才储备,为高校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再次,政府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加大对中小城市以及边远地区的投资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吸纳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补助。

2.高校要作出全方位的调整和安排。首先,高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办学要面向市场,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停止就业不好专业的招生,并适当增设市场需要的专业,提高实用课程和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目前的用人单位很注重求职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系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有必要在他们走出校门之前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该是全方面的、系统的,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形象设计等。这就需要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宗旨,建立起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科学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的就业指导教师主要由两课教师和学生政工人员组成,必须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实效性也有待增强。可以对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教育和培训,也可以引进一批相关专家,目的是更好地管理、指导和服务于即将就业的毕业生。高校还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市场人才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业问题,这就需要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前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知道除了就业外,还可以自主创业。学校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明确创业条件是什么,创业的程序有哪些,并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就业压力。

3.学生自身要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真正认清自己的水平和兴趣爱好,给自己一个理性的定位,树立起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就业观,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不要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摆正心态,敢于放下身段,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去,避免“眼高手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样,不仅让自己成功就业,也使人才短缺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得以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就业的最根本的保证。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目前的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还要尽可能多地积累工作经验,争取实现一毕业就能上岗。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主创业的能力,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机会,也为其他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空间。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沉着、冷静地去处理一切障碍。不要幻想一次就业就成功,也不要以为一次就业定终身,工作是可以调整的,要先就业,后择业。工资待遇都不是重点,只要肯吃苦耐劳,一定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在等待自己。就业形势虽然严峻,只要毕业生把心态调整好,准备足够充分,个人的价值就一定能实现。

三、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就业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努力。要想有效地缓解就业形势,社会各方要统一协调,恪尽职守,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作者:杨桂玲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