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宠爱,这些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生存、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缺乏,再加上这些学生的受挫折能力比较缺乏,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很可能在遇到一两次就业失败后,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倾向。除此之外,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也是就业困难存在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大学生宁愿蜗居在大中城市,也不愿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又急需要人才的地区去就业。当然,本文这么分析,并不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事实不存在。由于大学生在家庭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如农村家庭之中,在年均收入不高、父母亲期望值较高的前提下,家庭为了大学生以及之前的学业付出、承担较多,一直期盼着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就业,而且期望着大学毕业生能有一份较高与管理二○一五•三热点透视的薪水。甚至大学生家长之间还存在相互比较孩子薪水的问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家长这么期望,应当是可以理解和值得高度关注的。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要加快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及创新,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选择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一要创新培养机制。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过于刚性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相关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的余地非常小,专业一旦在高考录取时确定,即使就业前景不太好,学生也很难跨系或转系学习,但是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学生可以在大一阶段选择专业;学制比较固定,即使学生修完了规定的学分也很难提前毕业,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分制;大学淘汰率比较低,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参加考试,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等等。这些方面和因素都是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和环节。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个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弹性机制。二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高等院校对大学毕业生必须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技巧的简单指导,而应该面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真正找到现实的社会需求。三要设置特色鲜明的专业,并力争做大做强。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国内好多高等院校朝着综合型大学发展,殊不知这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自身要有明确的定位,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专业越多、越全就越好。如地质类、石油类高等院校也创办音乐、舞蹈等专业。因此,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能是“大而全、小而全”。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官本位思想。传统社会认为,只有做官、做大官才是王道、正道,其他都是旁门左道。自古读书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学的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中国古代的很多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都是在科举考试面前失败者,他们只是在科举场内失意之后才转到其他行业,从而成为其他行业的佼佼者,如汤显祖、李时珍、洪秀全等等。甚至是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孔子都认为其他是“鄙业”。当前社会虽然对于就业问题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就业偏差:从行业来看,一般人首先会选择公务员行业,否则无法解释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其次是事业单位,最后是企业。在企业之中,也是看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是出于就业选择的最后无奈。从城乡分布来看,一般人都会选择大中城市,其次是中小城市(城镇),急需人才的广大农村依然是急需人才。从区域范围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愿意就业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一般是次优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不断更新就业理念大学毕业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加强学习和熟练掌握就业技巧和提升就业能力,正确认识自身,合理地确定就业目标和期望值。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毕业生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身从那些旧有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就业的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就业地区由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转向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转移,从而更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应当不断加强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其他杠杆,对于志愿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条件艰苦的行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和激励。其实,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激励力度和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建功立业、建设我们美好祖国。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心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和优势地位。在这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家长也应当是调整心态和对毕业生的期盼,并鼓励大学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
(二)整个社会要实现观念创新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之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整个社会应当创新思想观念,摒弃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诚实劳动或合法经营,都是十分光荣的。换句话说,工作或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其实,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通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同工同酬,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清洁工人与大学教师可以获得同等的待遇。在这一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我们的国家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障)的全社会覆盖;加大了《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相关行业招聘员工必须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并轨,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缴纳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等等。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结语
总之,能否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个人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要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个人及其所在家庭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主动地参加工作,积极吸纳新员工,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与机制,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杨南熙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