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众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创新教育出发,分析了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如何强化高校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就业能力;第二课堂

0引言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具有责无旁贷的职责。根据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的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是高等教育新形势下首要的任务。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已纷纷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有针对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亦发生深刻变化。用人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顾客服务的理念,提升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创新意识[1]。为此,创新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创新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在的大学生虽然身处大众化时代,但很多人就业时仍有较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性和危机感不足,限制了自身就业潜能的发挥[2]。创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实践阅历,拓展就业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甚至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激发创业意识,从而主动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不等、不靠、不怨、敢想、敢干,敢追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或创业,自觉主动把握就业机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创新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接受考验,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而创新教育更强调从教学实践中学习知识,强化实训,尤其是在参加实践实训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创新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也在理想信念、意志力、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上得到培养,为毕业后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

2问题的提出

2.1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需求看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且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越发看高。笔者对自己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展开就业意向调查,其中毕业生择业去向调查表明(按重要顺序依次排序):第一位: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第二位:不愿意到西部;第三位:去发达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第四位:就学所在地;第五位:出国;第六位:生源地工作。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认知有偏差,认为大学毕业就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找工作的时候,过分注重地理位置、薪酬待遇、公司名气等外在条件,对一些小企业单位根本无心关注,因此导致结构上的不对称,好单位很多人挤,小单位无人问津。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学生毕业生更热衷于进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这点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得到证实。

2.2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就业教育放置在学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年,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和全程化的指导,个别学校甚至通过举办一两次讲座,应付了事。在师资队伍上,就业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落在辅导员或负责就业的专员老师身上,很多时候,他们都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有一些辅导员和就业专员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并不吻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较为含糊,这些问题都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效果无法得以保证。其次,在时间安排上,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忽视了对低年级同学的系统就业指导和培训。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没有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却片面地追求高就业率。第三,在形式上,目前多数高校均采用课堂讲授、专家报告等灌输式为主的就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停留在政策的解析和外在表象的模仿,没有突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体性,也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就业教育效果较差[3]。

2.3高校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密切相关性,也极力开展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也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教育模式、体制束缚和资金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问题[4],如: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一般是个别部门的小打小闹,辅导老师因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导致辅导老师积极性不高,许多科技活动变成学生的自发课外活动,并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管理也缺乏指导;学校对科技类活动的经费支持有限,导致很多科技项目没有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学生们“敬而远之”;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人数还是相当有限,很多高校更多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对各类科技竞赛的组织、安排都相对比较滞后和散漫。除了科技创新培育外,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的其他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5]:①第二课堂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开展困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②第二课堂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意识的需要,如内容单一、科技含量低、活动多而杂等问题;③第二课堂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课堂教学发生时间和场所上的冲突,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严重影响;④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还处于“管理相对空白”的运行状态,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比较与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有跟踪、调查、反馈。以上情况都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3强化高校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传统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过程中,高校创新教育担负着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师资队伍创新、学校制度创新等重要任务。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1观念变革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观念是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视为己任,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等方式挖掘学生创新才能;学生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为此,转变观念,将教育从原有的传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教育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要求[6]。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人为目标,教师队伍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人的积极因素,把“教什么,怎样教”还给教师,把“课堂和教室”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开发个体的智能,使其将来能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作为创新教育的执行者,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为此,转变教学模式,将自己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这是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3.2科学设计第二课堂,强化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系统中一个担负着特定育人功能的子系统,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各高校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纷纷搭建了多种第二课堂平台,有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笔者所就职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目前学校从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均采取一定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3.2.1构建开放性实验室培养模式,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

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新型的学生实操教学模式,它在承担正常实验课之外,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上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产品。当然开放性实验室并不是简单地将实验室资源开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机制[7]。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变学生为主体,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即:依据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来区分培养的层次,分为基础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层,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基础普及层:根据大一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情况,从中挑选有爱好兴趣学生进行暑假基础实操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基础工程素质,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重点强调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素质。提高层:根据基础层选拔的情况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方向,后借助学校科技文化节、学院电信文化节等活动平台,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能力。研究创新层:通过基础层、综合提高层的培养,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种电子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智能车设计竞赛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省和学校的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创新层的学生还有机会和企业对接,了解最前沿技术,并和企业共同开发设计产品。目前该实验室已和广东佛山易居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使得学生在这个平台的自主设计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实验室将开展的一些实训课程纳入学生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这一改革优化了课程设置,促进了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和实操能力。学校基于开放性实验室的平台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在师资培训、职业技术巡讲、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实现了100%就业,且所签约公司均为较好的高新技术公司。

3.2.2利用团学平台,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在环境中培养起来的。作为高校团委,对校园创新环境的营造责无旁贷。美国卡内基曾说: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高校团委应积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总之,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相关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借助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平台,积极开展适合学院学子创新培育活动,如:电信文化节、电子技能竞赛。同时,引进优秀校友和企业高管进学校,举办专业类讲座,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并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团委老师应着手实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与学院开设创新教育素质拓展课的老师联系,寻求配合,通过其在素质拓展课上传播创新知识理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二是与校外多方专家学者企业联系,要求其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熏陶其创新意识,指导各类科技活动,对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技术性的辅导。其次,高校团委应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高校团委有计划,有针对地将各项活动下放至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专长,开展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各项实践或创新活动。同时,高校团委可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支部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如:心理协会学生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电信学生可开展家电维修、手机检修等服务下乡活动、计算机学生可参与软件制作和程序设计等等,体现了各自专业特色,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第三,高校团委应积极为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申报课题,对可行有意义的课题给予立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每年为学生提供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如学生SRP、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此外,设立奖励机制和积极反馈机制,让优秀的科技创新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评判、激励、辅以奖励手段,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同时对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肯定,使得整个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行程一个完整的良性激励制度体系,大大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2.3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大重要举措,它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众多的高校纷纷对此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与企业合作主要采用以下模式:一是和企业合作办学模式,该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NC教育管理中心联合办学,实行“2+2”模式,即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学校完成,后两年由企业指派项目经验丰富的中兴通讯讲师授课,校企共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二是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截止到今天学校共建270余个校外实训和就业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学生人数达2万余人;三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广东文灿压铸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文灿压铸校企合作工作室”并聘请文灿公司总经理为该校兼职教授,参与文灿公司为期一年的实习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文灿压铸公司工作。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作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努力寻求创新教育与现有状况的融合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创新教育。其次,高校应围绕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教的“双向型”专业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用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第三,高校要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专项技能培训等锻炼,积累企业生产经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科研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提供保障。此外,企业也可选派部分具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科研实践指导,亦可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充实和增强教师队伍力量。最后,学校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校友分享会”、“企业名师讲堂”“、创业精英会”等平台,引入企业优秀人才、优秀文化、优秀校友进校园,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结语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在专业技术等智力因素较为突出,且在创造力、意志力、耐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均衡发展的复合型大学生。由于从事传统意义上稳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因此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人品质的大学毕业生将倍受欢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认真研究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第二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效对接。不仅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这一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主动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37-40.

[2]刘艳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4,155-156.

[3]宇文彩,刘立园.开发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路径探究———基于高校就业教育视角[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3):53-56.

[4]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205-208.

[5]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45-146.

[6]李湘玲.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29-230.

[7]冯伟,王华.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179-181.

作者:蔡容华 马文韬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