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及培养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及培养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及培养措施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已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构建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但由于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所致的就业难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对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措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出现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无疑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是打破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有力举措。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英国学者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率先提出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学者多从能力角度界定就业能力概念,如胡尊利,刘朔,程爱霞(2008)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是一组综合能力。纵观国内外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贫困生通过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潜能的培养,能够获得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较,具有鲜明的就业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愿望强烈

有关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对就业的主观期望和认知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贫困大学生因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相对非贫困同学有更强烈的就业愿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上的改变来减轻家庭的一切负担。所以,他们往往在就业愿望上表现出更强烈的倾向。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据调查表明,仅有4.21%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地区或生源地就业,超过50%的同学将目光定位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国际大都市。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贫困大学生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青睐仍旧呈常态化,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50%,仅有17.29%的贫困毕业生把“民营或私营企业”作为首选单位。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为尽快改变经济困境,盲目地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单位就业,不愿下基层或是从事艰苦的行业,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值偏高。

(三)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

贫困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理解相对狭小;第二,贫困大学生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毕业前几个月的事,没有从入学伊始就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四)综合素质不强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受思想观念,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限制,在接受信息量、创新能力、文艺特长、社交能力及组织能力等方面与非贫困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往往在求职过程中会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发挥。

(五)实践能力缺乏

实践能力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而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您毕业前有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的调查中,有42.11%的贫困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有23%的同学表明自己“有”参加专业实践的经历;仅有4.81%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去”。以上数据说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践锻炼不足,工作经验匮乏,入职后立即胜任工作可能性较小。

(六)就业心理问题突出

受“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家族或地域观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主要是为了毕业后找个“体面”的工作,这样才好在亲朋好友面前抬头做人。因此,他们在确定工作时大多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等,而不是从自我进行定位。除了少数自强不息,人贫志坚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外,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欠缺,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出焦虑、从众、嫉妒、羞怯、攀比、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症状。

三、培养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面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恶劣形势,结合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征,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应从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重点抓起,具体措施如下:

(一)高校层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以市场变化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一,更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打造特色专业,开设就业能力培养课程。第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多给学生实训机会,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2.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规范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

一方面,要改变就业指导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通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力“武器”。同时,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坚持全程化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借鉴英国卢顿大学的经验,建立专门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根据各阶段的就业能力培养要求,对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由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和修整,做好阶段性工作。另外,应把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作为学生的毕业档案之一,这样可以为用人单位招聘及贫困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做好入职准备

实习对贫困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贫困大学生应抓好实习机会,了解岗位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开展定期的系统教学,或是让学生参与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部分课题,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形式,真正使贫困大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仅可以使贫困大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还培养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企业精神,从而为入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生层面

1.树立自我培养意识,重视就业能力提升

首先,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树立主动和自觉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校后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做到未雨绸缪。如果到毕业季才做准备,势必错过培养的最佳时期。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变化,有步骤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在校期间要学会利用社会、学校的各种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2.摆正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于2007年曾以方程式:就业力=(知识+技能)*态度,这一比喻生动地描述了青年就业能力的培养。可见,贫困生大学生要想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树立“贫困大学生就是老百姓”的观念。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及早与父母沟通,合理调适就业目标。其次,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贫困大学生不要因为就业单位与自己当初的理想存在差距就迟迟不就业,白白错失起步的机会。就业之后应立足岗位,锻炼意志,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实现未来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学会自我调适,增强心理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首先,贫困大学生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培养积极情绪,适应形势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再者,要学会调适个人就业心理,正视就业状况,善于总结就业经验与教训,采取适度自我宣泄、自我转化或者谈心沟通等疏导方法不断调整自我适应性,尽早将心理困惑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

4.树立创业意识,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成功创业一年以上,可以带动3-5人以上就业。可以想象,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的壮大必将为更多的人开拓就业途径。第一,贫困大学生应及时了解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找准创业思路,增强创业热情和信心。第二,积极参加创业实践实习活动,深化创业知识,积累人脉关系,增强应变能力。贫困大学生相比于普通学生更能吃苦,更加顽强,这恰恰是创业者必备的品质之一,因此要大力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且他们熟悉更自己家乡的情况,可以创新地结合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

[2]胡尊利,刘溯,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广西教育,2008(3):104-107.

[3]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7.

[4]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95.

作者:王洁 单位: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