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建议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引人关注。“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就是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稳经济发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优化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整体呈现四个特征: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例如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从660万增长到834万,年均涨幅高达26.36%。二是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率发生变化。例如2017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生。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分化趋势已经显现。例如从就业地区来看,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从2013年的32.4%增加到2017年的39%,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上升较为明显。四是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工资差异显著。根据薪酬网2018年公布的数据,软件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等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较高,而管理学、农学、法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平均起薪相对较低。
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受到影响。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优化,使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提高,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就业质量有所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降,提高就业质量面临着困难和障碍。
根据北京某985高校数据平台的数据,当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需求增强,大学毕业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业需求强烈,寻求稳定工作的期许显著提升。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就业的占比高达75.8%,选择创业的占比显著降低。就业期望城市仍然以一线和准一线城市为主。大学毕业生普遍期望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庆、郑州等大城市就业。
毕业生期望薪酬差异显著。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期望薪酬为6930元,低于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其中,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期望薪酬差异显著,期望薪酬最高的是科研院所毕业生,其次是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再次是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专科毕业生期望薪酬水平最低。
毕业生对职业发展需求有所提升。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虽然看重工资水平,但也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渴望有较好的晋升路径,期望在工作和生活二者间寻求平衡,并未因为疫情而降低对就业质量的要求。总体而言,疫情对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就业去向等有一定影响,但并未改变毕业生对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期待,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趋势并未变化。
长期来看,疫情并未改变大学生就业情况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贸环境改善、区域就业中心的就业乘数效应更强、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得到进一步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积极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就业稳定的关系。基于“稳就业”“保就业”的总体就业工作要求,要进一步处理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疫情防控与就业稳定之间的关系。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往往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区,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的就业带动作用,尤其是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重要就业增长区域的带动作用。
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主动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应对新的外部冲击,提升劳动者素质与岗位匹配程度,进一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为劳动力市场和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储备。预计到2030年,27%的劳动人口将拥有大学学历,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政府应力促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化转型,尤其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限,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匠人,为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提供高端人才。各地应积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再次,进一步扩充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主动应对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创新创业红利是减轻外部风险冲击,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关键在于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因而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此外,应统筹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强大学生返乡创业培训,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就业创业,助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释放乡村吸纳就业能力。
引导大学生到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无论存量还是增量,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人从事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服务的可贸易性也大幅增强,服务外包化、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及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可引导毕业生到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
鼓励大学生到新的就业增长区域工作。疫情导致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凸显内需市场的重要性,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到新的就业增长区域工作。首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就业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区域的需求开展人才输送,同时对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家战略,通过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服务于跨境合作项目,开拓就业新岗位。其次,促进区域间的就业平衡。要进一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要求,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落实基层和西部就业奖励计划,发挥中西部地区承载中低端行业就业潜力,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
作者:史蓓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