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大学生实习研究(6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大学生实习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大学生实习研究(6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生实习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安全风险,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建立实习前有培训,实习中有专人管理,发生安全事故后能够及时有效得到处置的管理系统,需要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它跨越了职业和教育,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相适应的跨界思维。高职院校要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成为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必然要求。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活动就构成了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就成为学校、实习单位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安全风险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精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是在职业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实施的,学生不是独立地参与企业某一岗位的实际操作,相对来说,时间较短,面临的风险较小。而顶岗实习是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地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时间长、管理难度大,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较大。与校内实训不同,学生校外实习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实习过程中和实习岗位之外两个方面。

(一)在实习岗位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工作风险

从学校到企业,对学生来讲,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迅速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和对实习岗位的认知。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更多地是在教室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亲自动手进行实操的机会较少。即使参加校内的实训,由于时间短,场地有限,特别是校内的实训大多是虚拟、仿真或非真实的生产场所,学生所接触的对象与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的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不够得力,生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劳动保护条件不完善,安全教育不周全,实习指导人员不到位,那么,实习学生就有可能遭受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二)在实习岗位之外发生的安全风险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精神,学生在校外的顶岗实习时间可以长达6个月,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各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灵活安排。在较长的实习期间,特别是休息时间,远离父母和学校指导教师管理的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作为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在外实习青年学子而言,缺乏有效管控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不可预料的危害结果,这是在实习岗位之外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二、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面临的难题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应当会同实习单位制定学生实习工作具体管理办法和安全管理规定、实习学生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性文件。该项规定同时说明了不仅是学校和实习单位,而且包括社会在内十分关注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客观分析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具体规章制度,不难发现,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习学生的身份认定

长久以来,关于实习学生的身份认定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因为,身份问题直接与最后的安全责任承担具有紧密的关系。对于实习学生的身份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种看法认为,实习学生的身份是学生。毕竟还没有从学校毕业,还具有学校的学籍,其参加实习的行为,不管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还是学生自行安排的,都属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延伸。第二种看法认为,实习学生具有劳动者的身份特征,应该以劳动者对待。该种观点强调,实习学生,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具有作为企业员工一般属性特征,应当以劳动者来对待。第三种观点认为,实习学生兼具学生和劳动者身份。该种观点认为,实习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又具体承担了某一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可以认定为用人单位的“准员工”,从该意义上讲,实习学生兼具两种身份。在实习学生身份争议背后,关注的焦点在于一旦实习过程中出现了事故,承担责任的主体到底是谁的问题,以及实习单位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对待实习学生的问题。从实习的教学属性出发,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实习学生的身份应当认定为学生。理由在于,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赋予了职业学校实习活动以教育的属性。既然学生的实习,不管是认识实习、跟岗实习还是顶岗实习,说到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那么,实习就具有了教育的特性,是学校教育在校外的表现。参加实习的学生毫无疑问就仍然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对于实习学生的安全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事故发生后的责任主体

既然实习学生的身份应当认定为学生,那么,高职院校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实习安全,加强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管理,即使学生已经离开校园前往实习单位开展实习活动。实习单位要从劳动保护和安全防范入手,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加强上岗前的教育培训工作,配备必要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加强对实习学生的业务指导和生活管理。如果实习学生在休息休假时间外出发生了事故,应根据具体事项,由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调查,明确责任划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发生了事故,承担责任的主体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的对策

从实习的教育属性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安全管理就不再仅仅是学校和实习单位的事情,政府教育行政等主管部门需要从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入手,强化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具体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要认真学习国家、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说,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是众多主体的共同行动。

(一)政府部门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1.健全和完善高职学生实习的法律保障体系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实习安全监督检查。既要检查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落实情况,更要检查实习单位内部规章度是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此外,由于我国当前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尚没有对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而该项工作又会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急迫需要政府层面制定出台相关的规定,或者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予以修改,给学生权益保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2.积极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项目

积极推广教育部等五部门推行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项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推动建立学生实习强制保险制度。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同时还强调,责任保险范围应覆盖实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实习期间遭受意外事故及由于被保险人疏忽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人身伤亡,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费用等。应该说,在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实习学生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保护的背景下,该项保险的实施将有效地应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风险,值得大力推行。教育部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该保险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二)高职院校应加强实习安全教育

1.认真开展实习前的实习动员和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无小事”,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实习前,系统地开展实习安全教育工作,确保不落下一人,对于有特殊原因未能参加统一的实习安全教育宣讲的学生,要在会后予以单独宣讲。对所有参与宣讲的学生签署实习安全承诺书,明确告知哪些事项是可为的,哪些事项是应当禁止的,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引。

2.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

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生产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实习之前就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在开展实训之时,严格按照实习单位的岗位规范正常操作步骤开展实操,不容许丝毫的马虎,唯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严格抓安全,才能让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实际操作当中。

3.合理选择实习单位并签署实习协议

既然实习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像重视自身专业建设那样,认真、慎重挑选实习单位,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安排出去就宣告实习工作结束。要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众多企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有影响力,之前学生反映良好的实习单位开展实习活动。在学生正式前往实习单位之前,高职院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三方签署实习协议,明确实习过程的相关责权利。

4.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并保持紧密联系沟通

高职院校要为实习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的实习活动,同时,辅导员也要加强与实习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并做好记录。对于实习学生较为集中的实习单位还应当安排专人前往实习单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也要不定期地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了解实习学生的实习状态,与实习单位一起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实习单位应指定专人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

1.完善内部管理流程,严格实习过程管理

实习单位在接收实习学生之后,要对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梳理,检查是否有不完善或不齐全的地方,并对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将所有的规章制度向实习学生予以宣讲,做到熟知操作流程后才可以上岗的制度,并将规章制度分发给每一位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明纪律。

2.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安排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学生。用人单位实习指导人员应该和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沟通联系,沟通信息,互通情况。作为实习期间,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一旦发现有违反实习单位管理制度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和要求予以改正。

(四)实习学生要绷紧安全这根弦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认真接受所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组织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要像遵守课堂纪律那样,认真学习所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组织的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内容,首先从思想上对安全实习提高认识;其次,在行动上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做到不逾矩,不违规。

2.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

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接受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主动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联络,及时汇报自身思想动态,特别是实习期间,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擅自开展活动,要以实习单位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树立请假意识和报告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张景晨.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周志平,张欣.高职院校实习生安全管理体系初探[J].科学与管理,2011(4)

作者:陈方晔 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吉林省地方经济趋向放缓,就业岗位逐年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不认可。通过分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改善和提高实习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政府、学校、企业应共同合作、创建符合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需求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科学建立学生实习档案的信息系统,让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并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双师型

吉林省在经过老工业基地振兴10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步入新常态,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2014年以来经济增长呈放缓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岗位的逐年减少。然而,近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不断地增长,2016年毕业生人数再创吉林省毕业生人数新高,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使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对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在就业上不仅存在岗位需求紧缺,同时还存在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经验认可度低的状况,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对其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实习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建校时间较短,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公办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毕业生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挣得一席之地,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突出和重要。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财务管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生学习只有通过实习实践的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学习。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想要在就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

2.1政府和企业不重视,政策法规不规范

当前除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大学生实习问题之外,其他文件多数是部门规章和政策,对学生实习内容与管理少有规范。从实习时间来看,由于长期实习会给用人企业带来额外的经营成本,企业很少接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长期实习实践。短期实习又因学生经验不足,无法接触与财务相关的实际工作,学生的实践工作同样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校企合作实效性较差。

2.2实习岗位需求量少,内容单一,专业性符合度低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企业中与财务活动相关的一切经济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过程中,企业将财务管理的学生等同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内容单一,简单的业务流程,不足以达到专业深度认知的目的。

2.3实习与学业发生冲突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资质和资金投入各不相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与民办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实习都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但此时也是学生就业的阶段,所以,毕业实习对教学实训改革和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而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安排在二、三年级,又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发生冲突。

3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探索

3.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从校内实习实训开始,通过校内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实训实验课程的学习与操作,教师可以更加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的实习活动,并且可以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的管理。

3.2校企合作的平台

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较之公办高校更为灵活,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可以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和校园实习生项目,在大的合作平台上联合多家企业,促成多专业、多批次的学生实习活动。

3.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实习指导教师多为企业人员,实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也不能进行有效地约束和管理,因此,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效果良莠不齐。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双师型”的教师的培养,建立一只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深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与企业能够很好的沟通,起到企业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并且能够整合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全程指导学生完成大学阶段的整个实习实践教学活动。

3.4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习档案数据系统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对于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校内、校外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成绩和学生的个人自然情况的信息统计和存储尚无成型的数据录入系统。为了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各吉林省民办高校都把实习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更加重视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而吉林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由于从事的是与财务相关的一切工作,学生的诚信档案更应真实全面,其中实习实践活动是诚信档案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习档案数据系统可为学生诚信档案提供真实、全面的数据,为用人企业在录用和选拔人才时提供重要依据。实习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早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敏,秦霞.高校大学生实习难题解决方案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152-154.

[2]张炼,王新凤.我国大学生实习问题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8):125-127

作者:徐玲,姜彦明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探析

摘要:顶岗实习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安排的;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实习场地分散、学生顶岗实习认识不够,高职学院顶岗实习制度不完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辅导员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负有直接的监管责任,应全面考虑顶岗实习期间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管理效果;完善工作机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顶岗实习;管理问题;辅导员;应对措施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专业理论课学习和专项实践训练,并原则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毕业综合训练之后,到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现场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顶岗实习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工作、体验社会、体验企业的管理要求和对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要求,为正式就业做好必要心理准备、工作能力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且学生实习过程中过于分散,对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高校实行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的必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为了帮助在校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管理和提高他们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但不是所有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很必要。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完成在校理论学习就足够了,很难适应由“学校”到“企业”,由“学生”到“员工”这一生活规律和生活节奏的变化。

2.“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难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环境单纯,主要以学习为主,生活上依赖父母的支持,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和老师、同学相处过程中无利益冲突。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企业则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往往会制定非常严苛的企业用人管理制度和员工激励、竞争机制,原本简单而单纯的同学关系将逐步演化成充满利益冲突的员工关系。在面对这种角色的转换时,部分高职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顶岗实习。极个别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工资报酬过低,与其这样,不如等拿了毕业证再去工作。造成顶岗实习时,有些同学消极应对,以至于学校安排企业组织招聘时,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顶岗实习安置甚至影响校企合作。

3.实习场地分散、学生流动性大

实习可分为学校推荐、自主联系(指到某家企业等单位)、自主创业(个人创办公司或店面)等形式,其中高职学生的顶岗实部分以学校推荐为主,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为辅。高职院校为更好地促进顶岗实习,一般会建立一批校企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是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重点企业,但有些专业学生规模较大,校企合作企业很难一次性接受大规模的学生进行实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参加顶岗实习,招生就业部门会引进一批小型企业,部分高职学生也根据自身和专业特点自主择业,如此,顶岗实习的学生会分散到多座城市的多个企业。部分高职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够、目标也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对顶岗实习进行合理的规划,为了早日办理离校手续,不考虑实习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合,以及从事岗位的层次高低。部分学生则要求相对较高,希望能找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实习单位,但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都是辅助性的,工作相对单一、技术含量低。这样就造成前者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后者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存在心理落差,学生实习稳定性很难保证。这样为辅导员对班级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监督、培养、考核、评价等带来很大的难度。

4.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安全隐患大

(1)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安全教育意识薄弱,辅导员在做安全教育时监督、管理不到位,学生认识度不高,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安全方面的问题无须做过多的学习。进入顶岗实习后,因学生缺乏一定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面的技能,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2)监督、管理不到位

按照《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高职院校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对处于分散实习状态的学生进行有效监管难度很大。有些学校虽建立了教师校外巡查制度,但由于教师本身在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对巡查制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很难有效解决,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由于学生流动性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的积极性,把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和降低劳动成本的手段,往往忽视实习安全生产的指导,即使有些企业有这方面的教育也仅限于对实习员工的岗前培训。这些都是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辅导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开展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认识,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学生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学习认知问题,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辅导员有必要在新生入校的时候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宣传,让学生从新生开始就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自己有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确定今后就业方向,并树立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顶岗实习渠道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除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关键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换、迅速进入新的角色。平时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事实证明,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对毕业生中的党员、干部总是优先考虑。

3.充分利用班会阵地,加强对顶岗实习政策宣传和实习

动员班会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应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加强对顶岗实习政策的宣传和动员,让学生及时掌握顶岗实习政策,领悟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做好实习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顶岗实习是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树立顶岗实习信心,为学生能顺利参加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4.认真做好顶岗实习学生信息登记,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学生顶岗实习前,辅导员应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地摸底,尤其像学生的电话号码、QQ、微信、微博等通讯方式必须做到精准,辅导员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沟通渠道,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联系、教育指导和信息传达,及时关注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5.深入开展校外顶岗实习巡查辅导员应配合就业部门落实顶岗实习巡查制度,深入学生实习场所。通过和企业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状态及存在的相应问题,听取企业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建议。深入到学生实习和生活的场所,和学生开展实习交流会,强调实习中安全生产和实习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会议了解学生对企业管理、安全生产、技能掌握情况的意见,及时掌握他们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辅导员通过开展企业巡查,做好企业、学校和学生问题的协调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三、结论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技能和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者、组织者,应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实习学生顺利度过实习期,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

[2]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开辟和谐就业路[N].中国教育报,2006.11

作者:邹艳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危机形成原因研究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常会发生人身安全危机、财产安全危机、权益侵害危机等问题,这使顶岗实习在实施中遇到瓶颈.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危机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与市场需要“无缝连接”的重要环节.但在实习活动中常会面临一些危机,高职院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危机事故的发生,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危机的种类

危机是一种不可预测,不给任何准备时间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危机.

1.1心理危机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理想中的想法与现实的冲突、付出与收获的冲突、依赖与独立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冲突若没有被发现,而得不到有效心理疏导和解决,时间长了就会在心理产生障碍,对学生的成长慢慢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如前些年的大学生杀人事件,大学生投毒事件等等,都是因为心理危机产生以后,未得到及时的发现的解决,才酿成了生死离别的惨剧,所以心理危机的产生是非常可怕的,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必须要对当事人有特殊的疏导和安慰,否则,产生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1.2人身安全危机

人身安全危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工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形成的危机;二是在企业外部意外事故对人身安全形成的危机.发生人身伤害事件,由此引起经济赔偿甚至法律诉讼的危机,也是在顶岗实习中学校、实习单位最不想看到的危机.

1.3信任与对抗危机

顶岗实习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高等职业院校都不太负责任,学生读到二年级就安排实习,将学生放到校外进行管理,是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有勾结,把学生当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认为学校从中赚取了好处;还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这种实习实际上就是推卸安排学生就业的责任,实习就等于就业,实习结束就不管了等等.这些现象都集中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也反映了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理解出现了误区,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擅自离岗、违反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实习管理规定.最终学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影响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进一步合作,造成了实习困难和就业难的局面.

1.4权益保障危机

教育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指出,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参考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报酬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并按照实习协议约定,以货币形式及时、足额支付给学生.而在顶岗实习期间,有的实习单位克扣、拖欠、拒付实习报酬或不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报酬;拒签书面实习协议或劳动保障协议书;故意延长工作时间;无故辞退实习生;或向学生收取实习抵押金等,都违反了学生实习的正常权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打消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1.5经济赔偿危机

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给企业、学校或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家长和学校都难免要承担必要的连带责任.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学生不能赔偿的,学校要进行赔偿,给学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要赔偿,学校也要赔偿等等,如此复杂的经济赔偿关系在意外发生以后就出现了,面对损失和责任,就会出现谁来赔?赔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就必然要产生赔偿危机.

2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危机的形成原因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在学生方面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对自我定位不准确,想收入高,不想从事过重的工作,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显示的具体工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准备不充分,遇到挫折和困难,处理能力差.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就业,对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时间和劳动酬劳等方面特别关注,一旦某一方面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会产生辞职的想法,总希望自己的劳动能换来高的回报,总会去和其他的岗位工人进行比较,当学生的心理逐渐产生厌倦的想法时,也就决定了顶岗实习环节的终止.我国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式逐渐走向社会,逐渐成熟的阶段,心理极易收到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心理波动较大.因为自己高考分数的不理想,未能走向本科院校,与同学比较心理落差逐渐增大,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自己走进高职院校,要从事工人的岗位,心理障碍逐渐增大,对学业无望.

2.2学校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投入不足,在师资方面,不能做到及时跟踪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感受不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关怀,遇到问题找不到沟通与交流的人,对学校怨言较大;在资金投入方面,各高校投入少甚至没有投入,将学生放到企业就不在进行投入,导致实习指导工作无法开展,教师去企业指导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而发生的费用,不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导致各执行部门不愿意派教师去指导,不安排教师去指导,发生问题后,还要追究执行部门的责任,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学校的制度不健全,造成了顶岗实习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没有文件要求怎么做,没有文件要求突发事件怎么处理等,造成顶岗实习工作逐渐终止.面对以上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在顶岗实习工作方面不作为,将责任全部推卸给企业,让企业支付费用,让企业管理.

2.3企业方面

与学校不同,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其目的在于企业利益最大化,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是好的,很多企业能够实现同工同酬,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个很好的事情,一边工作,一边挣钱.但是企业毕竟要以生产为主,学生来了,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让其上岗,与工人干同等的工作,未考虑劳动的强度,和学生的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该承担学生的培养责任,可是有几家企业能够做到呢!忽视了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在学生的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4政府方面

在政府方面,一般都是出台一些大的政策和规定,从不考察政策和规定的执行情况,重视力度不够,没有发挥政府的职能,导致该项工作无人问津.政府是学校和企业纽带,只有政府出台和落实具体的政策和规定,才能够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高效开展,才能够更好的监督学校在顶岗实习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才能够更好的监督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情况,才能够确保该项工作的良性循环,政府就应该发挥政府的职能,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对该项工作不作为就要进行一系列惩罚和教育,确保顶岗实习学生的切身利益,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5社会方面

近些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形势良好,越来越受家长和学生青睐.但是人们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顶岗实习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家长怕孩子在顶岗实习时吃苦,怕孩子从事低微的社会底层工作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整个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时,会出现各类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学校、企业、家长之间的关系,影响顶岗实习的推行与实践,所以必须从产生原因入手,制定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光福,许海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危机防范机制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5,(09):25,27.

[2]毕岩,项鑫,岳冬辉等.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现状研究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4,(36):20G22.

[3]牛翔.高等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张卫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就业控制措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作者:赵艳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体育师范生实习基地一体化探讨

1前言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良好的教育体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条件。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国际趋势。教育一体化理念在我国已经逐步实施并不断地完善。教学实习基地是培养体育师范生重要的实践教学载体,是实践教学核心的教学场所,对培养合格体育师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体育师范本科生培养定位由“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已成为共识,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体育院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数量、投入、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然而,在体育师范生实习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存在问题,事实上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教学效果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离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还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教育融合发展体系,提供教师队伍的实习平台,为国家培养师资人才。

2体育师范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体育师范生校外实习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应用型体育教师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建设实习基地、利用基地培养人才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实习时间过于集中,无法融入实际

教学大部分体育院系教育实习时间为2-3个月。基地学校考虑的是实际的教学计划,用人需求必须与相应的课程相对应,不可能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供实习生来上。且教学具有连续性,频繁更换教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校方出于对教学效果的考虑,不可能让实习生担任全部教学任务,这就使实习学生无法实际融入教学第一线,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制定校校互动的教学计划,建立长时段相互融合的实习机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2实习基地片面使用,效能未全面发挥

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如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由于实习时间较为集中,实习生不可能参与这么多教学实践活动,加之各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等特点,实习生无法保证充裕的时间来深入完成全部工作。那么,实习基地校方只能采取见习、部分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实施实习任务,实习过程只能走马观花,基地的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限制了实习基地效能的全面发挥。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全面发挥基地的实习效能,就必须打破原有的高校培养计划,校校合作协商教学计划,增加实习学时,采取阶段实习+集中实习的方式,建立模块化的实习教学内容,使高校课程教学与实习校教学计划实现融合。

2.3高校与基地学校融合度不够,需求不互补,难以实现双赢

目前,高校主要关心实习生实习活动,缺乏主动服务基地学校的观念;而基地校方主要关心本校的教学活动,缺乏监管、指导实习的责任,两者很难找到契合点。因此,高校与基地双方应换位思考,主动考虑对方的需求,在满足对方需求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事实上,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优质的课程资源,如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的教学手段、优质的课程师资等。而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正是基层学校急需的。实习基地学校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如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学校体育工作,这些正是培养学生技能、训练成为准教师的必备环节。因此,建立互动式、模块化、校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是实现双赢的必有路径。

3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措施

3.1对高校与实习基地的需求开展调研

教育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高校与实习基地需求的调研程度,选取代表性的实习基地开展调研,深入实习基地教学一线,了解实习基地真实需求,联系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开展情况,与时俱进,及时汇总高校与实习基地现实的需求,对需求展开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为理论分析和实践运用奠定基础。

3.2建立高校与实习基地互动合作工作机制

高校体育院(系)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效、动态的合作工作机制,建立专门的合作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两单位的联系工作,确立沟通、交流、反馈、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会务机制,另外,还要专门设立对实习生的监督指导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实习工作。高校教师、实习生和中小学指导教师通过课堂观摩、研究共同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起研究课题的解决措施。在这期间,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是双向互动的,大学教师可以随时到中小学从事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就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实习生讨论或者是到大学给实习生做报告。这种新型的团队合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总之,在制度、政策、人员、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并实现常态化。

3.3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参与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

依据实习基地实际教学需要调整培养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高校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改革。定期邀请一线体育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践教学时间等进行研讨总结并提出建议与意见。尤其要重点研讨长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两者教学计划能够有机融合。

3.4高校选派骨干教师及学生参与实习基地的实际教学活动

利用高校优质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主动参与、服务实习基地实际的教学活动和体育工作,如编排大课间、组织体育竞赛、开展课余训练、开发社团建设、组织师资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使高校师生融入教学第一线,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

3.5实习基地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实施“第三方评价”

为检验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由实习基地优秀教师定期对体育师范生进行“第三方评价”。即由实习基地的教学一线教师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在校生的技能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反馈给高校,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通过评价反作用于教学过程,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语

深入、全面的开展调研工作,充分掌握高校与实习基地双方各自对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期望与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各自需求进行分类和逻辑处理,寻找双方需求的契合点,确定研究和实施的理论框架,邀请专家论证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其次,邀请高校和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商讨合作工作机制,建立合作工作小组,确定合作的流程、工作制度、保障措施等,建立常态化的工作关系。然后,以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为主线邀请实习基地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确定实践教学模式与组织、分析实践教学的环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系统。建立高校教师与学生常态化参与实习基地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把一线的基础教学需求融入高校教学之中,如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使高校师生融入教学第一线,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利.内蒙古高校体育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2]陈燕.高校规范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3.23.

[3]张静芳,朱昌锋,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4]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15日).

作者:董丽霞

第六篇:高职毕业实习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毕业生提升自己应用实践素养,这样才能在就业环节中独占鳌头。毕业前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等环节都是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代高职毕业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整合的角度,提出了优化高职毕业生专业应用能力、实践经验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实习;设计;就业;毕业

一、引言

高职教育需要对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因为这一教学层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应用性实操人才,需要突出人才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专业实践经验的提升。

二、高职毕业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现较好的转化。通过对一些毕业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为相关知识掌握不牢,专业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理论指导实践不清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充分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一段实践,这时候的学生心理相对比较浮躁,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主要在想这一周需要参加哪些招聘会,下一周需要参加几次面试,这些都大大分散了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精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弱化,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更好的掌握。

(二)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课题选取的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专业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上,毕业设计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化梳理、理论联系实践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选择的课题更多考虑的是一种学术性问题研究,相关知识的网络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毕业设计没有得到相关的生产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等系列教学环节的有效整合建议

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要想实现其竞争力,需要重点突出毕业生的专业应用经验和水平,相关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和素养等,这些都是应用性实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毕业设计融入更好实习环节的要素。教师在选择相关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时,需要关注课题任务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很多的设计任务需要学生将其带到毕业实习中完成,只有通过毕业实习的练习和锻炼,学生才能实现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好地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实践落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这些设计任务,去实习,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实现对相关毕业设计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教师需要进一步跟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其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进行纠正,实现毕业设计更好的融入实习环节。

(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评价元素的相互融合。毕业设计的最终评价需要更好考虑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同事、同学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考核之中。同时企业实习需要考虑更多实习环节的各种过程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教师布置的相关设计要求有没有达到要求。

(三)就业教育需要考虑毕业设计、实习介入。就业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应试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由于就业教育过程中,相关应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融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加有血有肉,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相关的应聘心理、面试技巧的掌握,达到最终的就业教育的效果。

(四)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和实习成绩挂钩。就业工作不仅包括就业前的教育,同时还有相关企业到学校来招人的时候,希望学校给出推荐的人选,这样的就业岗位相对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对其有着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进一步运用好学生对这些就业岗位的兴趣,学校可以将就业推荐与毕业设计、实习成绩挂钩,这样可以进一步督促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实习的积极性和完成效率。结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工作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受到的教学环节。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实现毕业设计、实习、就业工作三者的相互联系,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融合,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不断提升,同时三个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从另一个层面督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最终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永舟,韩时琳,张戈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彦飞,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