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心态建设的路径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和谐心态建设的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和谐心态建设的路径研究

我国主要学者的界定

道家不仅重视人和,而且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提出“天和”,即以宇宙和谐为依据探讨人间的和谐。[5]王登峰和黄希庭认为,根据“和谐”的语义和辞源分析,心理和谐即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和谐。具体而言,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但均可以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内。[6]马向真认为,和谐心态,简单地说,就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就是既不颓废消沉、也不心存妄念的心态,就是能客观看待自己、也能客观评价别人的心态。[7]

中外学者在界定中存在的异同

在个体层面,中外学者都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周围环境经验息息相关,只有个体内心试图与经验保持一致,才能实现心态的动态平衡;不同的是,西方学者自觉不自觉地从个人主义出发。比如柏拉图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人不能自给自足。国家和个人是相互补充的,国家是人性的补充,在满足个人的内在要求方面,国家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柏拉图把国家看做是个人发展的必要补充,是实现个体内心和谐和圆满的途径或者手段;中国古代思想家这样看待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论说明了古代知识分子把实现个人的价值与对国家民族的贡献结合起来,认为个人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体要服从群体(这个群体是君主及统治阶级代表的国家)的需要,个人只有在群体(国家)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从一定的角度揭示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西方学者更倾向于从心理分析、人格结构等微观层面的角度对和谐心态进行分析,因此具有较强的个人适用性,在心理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和谐与道德和谐。心理和谐关注个体内心,道德和谐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塑造需要借助道德调控的力量。道德调控既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和谐心态的重要保障。

和谐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研究

1.和谐心态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和谐心态主要内涵是:着眼于实际,了解自己,能客观评价自己,并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理想追求明确且切合实际,不走极端,敢于面对挫折,善于学习,积极进取,能构建并保持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良好的关系。心态和谐的人热爱生命,立足现实,善于发现生活与事物的美好要素,接受自己,善待别人,积极以自身的能力影响他人。而对于不能改变的一切,不是怨天尤人,消极应付,而是改变心态,主动适应。因此,和谐心态有助于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自我身心的健康,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和谐心态建设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促使人们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呈现出浮躁、短视的状况,况且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影响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是正常的。政府应当适时提高社会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保健疏导,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等需要,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各民族同胞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消除民族间、民族内部的不和谐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3.和谐心态建设是人们正确区分宗教与邪教的需要

当代邪教组织在初创时期绝大多数都是借新兴宗教面目出现,也被信众甚至政府误当做新兴宗教团体所接受。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理智又清醒的认识心态,把合法宗教与邪教区分开来。邪教是一种非法的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极端信仰及其组织和活动。按照我国1999年10月28日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法性和社会危害性上。它是假借宗教或其他名义的异端邪说和借此聚集起来的邪恶势力,是亵渎人的尊严和危害社会安定的一种非法信仰及其组织和活动。[8]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为打着形形色色幌子的邪教潜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了一大批弱势群体,成为邪教发展的社会基础;再次,领导干部中出现腐败现象,相当数量的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长期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严重,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让部分群众失去了对党的信任,转而通过其他途径寻求精神依靠,从而落入邪教陷阱。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帮助民众建立和谐心态,从邪教产生的根源抓起,使民众更加理性地区别宗教与邪教,多管齐下地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力争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4.和谐心态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培养和谐的社会心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暴露出来,改革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民意的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积极培育和建设和谐的社会心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推进改革大业的不断深入。

和谐心态建设的路径和措施研究

1.传统“贵和”思想是和谐心态建设的根基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和谐因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而备受关注。正如总书记在耶鲁大学作演讲时所言:“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晋书挚虞传》说道:“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9]这种思想为我们今天和谐心态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针对当今社会诸多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养分,学习先人的智慧,古为今用,不但让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富于意义的借鉴。

2.加强制度建设是和谐心态建设的保障

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一整套制度来调整和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并调整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10]在构建和谐心态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仅仅着眼于解决具体的矛盾和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着力构建起稳定协调、运转良好的社会体系来保障社会公平、法制健全等,从而从根本上奠定和谐心态建设的制度基础。

3.促进社会公正、公平是和谐心态建设的关键

公平正义这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丝毫的公正可言,而是一方利益的取得以另一方利益损害为代价,容易导致阶层分化,弱势群体心理不平衡,长期下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使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和谐安定地运行,公正的贯彻势在必行。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心态建设的基本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作为和谐心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心态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建设和谐心态的根本。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和谐心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心态,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从而最终实现和谐心态的构建。

作者:贾白帆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