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困扰之思
(一)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行为“应用化”
据调查,与同类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大学生生源大多来源于农村。学习层次低,就业压力大,在重重劣势下,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人际关系出现“真空”,人文素养匮乏使得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深陷其中。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多结合地方实际,为服务地方经济而开设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所学课业应用型较强,除理论学习外,他们更为注重提高个人技能与实践能力。故此,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往往轻理论学习重个人实践,为毕业实习与日后就业做准备,创造价值是他们未来的希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男生比例较高,称兄道弟中企图营造和谐氛围;女性大学生拥有更加宽容、敏锐的人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更能善解人。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与同性的竞争和与异性的交往中,使得理工科学生人际困扰在生活和学习中流露出来。在繁重的课业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投入周而复始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结论,及课后单纯地社会实践;在付出并小有成就时,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地体验创造劳动价值的快感,这使他们终日忙碌而忽视自我修养的提升,久而久之,传统文化、中华美德、仁爱之心在“应用化”行为中日益淡化。与此同时,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质使得他们理性大与感性,在价值面前,人情世故上出现与同窗好友的见利忘义、与师长父辈的唯利是图屡见不鲜,人际关系危机,正是这种“务实性”思想“应用化”行为的必然。
(二)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思想“务实化”
理工科大学生思维比较严谨、缜密,考察人际交往的视角本应立体和客观,其真诚、客观的一面不可否认,而随社会变迁其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或对接受的人际信号做出回应,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其人文修养匮乏、表达能力欠缺有关,而在激烈竞争中“务实化”思想下“利”大于“恩”则是导致人际关系不畅的症结。每况愈下的幸福指数在务实化的“情谊”中留下印迹。一是同窗情不纯。地方高校学生有着外省学生少、本省学生多,城市学生少、农村学生多,贫困生比例较高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为困难,奖助学金分量显得颇重,同窗间“真空”成为潜在危机。二是师生情不真。理工科专业人数不减,利益促使学生崇拜“高分”,加之家长的“调教”,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维系师生互利关系,所谓“礼品”等物质利益渗透于质朴的师生情。三是亲情不亲。父母对独生子女百般呵护,实际上代际差异使得学生对父母的不屑一顾,无论家庭条件是否富裕,自尊骚动学生“显富”心理。四是仁情不仁。文化多元的今天,对自由、开放、民主的懵懂使得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受资助后无感恩之意,酒后驾车肇事逃逸等。
二、感恩之治
(一)广泛“纬度式”教育
1.师生互动
理工科专业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教师要在传道授业中渗透感恩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业讨论、交流环节,要增进师生、生生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师生、生生情谊。
2.校园活动
由于课业繁重理工科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较少,因此,学校要围绕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为学生搭建人际交往平台;同时,在协作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同窗情。此外学校要结合节日契机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参加“一二•九”红歌汇演等,陶冶大学生情操,熏陶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涵养,增强大学生爱人、爱国、爱社会的博爱情怀。
3.素养能动
针对理工科学生思维敏捷但人文素养相对低的现状,学校要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涵养,如拓展社团文化、开设传统儒学学社、结合专业开展专题性晨讲、举办专业文化节等,针对大学生礼仪展开讲解、表演、实践等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自我素养能动意识,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二)深入“经度式”
教育大学四年,从青涩到成熟,从年少轻狂到踏实稳重,感恩教育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体现,成纵向的经度式教育在渐进式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随年级升高,人际关系变得更为疏远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指向性教育,以激发学生使自己的感恩认知内化为感恩情感和感恩意志的内在力量。
1.大一:感恩之心
新生面临适应大学生活角色的转变,养成教育由此开始。结合大一新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特点,融入教育艺术。让学生在背井离乡思念家乡的同时,利用契机感恩父母;开展“我爱我家”寝室文化节、班团日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感恩他人;参观校园,让学生陶冶情操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感恩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最终实现通过教育,塑造学生感恩之心。
2.大二、大三:奋进之行
角色转变后,为了不断进步,大学生便对自身学业及人际关系有了更高需求。对交友的渴望,对社交、过级(大学外语、计算机过级)的渴求,困扰着学生,信仰危机开始出现。研究表明大二是信仰危机出现的转折时期,他们开始崇拜务实主义,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观念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大三学生社会支持少,其“孤独”感达至顶峰。学校要提供学习、实践及交友平台,结合节日契机邀请相关专家、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使学生在奋进中感知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3.大四:收获之果
大四,面临人生转折,泪水或是喜悦,大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果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原本纯真的心蠢蠢欲动。为使学生迈向社会的步伐愈加坚实,对学生进行诚信自己、感恩社会的指导不可或缺,即最后阶段的感恩教育将在学生实践中得以内化与升华。帮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培养职业道德,明确工作中“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亲历实习让学生增强业务本领、懂得社会伦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作者:刘蕾梁广东姚娇娜李明坤,夏艳霞单位: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