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中庸”的基本内涵
《中庸》的开篇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和之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一部分,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理想两个层面。
1、个人修养层面“中庸”的实现即由“中”、“和”以“致中和”。由许慎《说文》可知“中,和也”,“和,相应也”。中国文化自古崇尚中道。《周易•观卦》彖曰:“中正以观天下”、“下观而化也”。《周易•同人卦》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中道与正道是一致的,它是化成天下的大道。《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一观点从个人的情感作为出发点来阐明“中和”的含义。“中”是人先天固有的七情六欲,“和”则是人通过后天修为可以有节度的将情绪其表现出来,二者协调和谐,就是所谓的“中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个人修养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对任何人和物都可以真诚对待,不偏不倚,做到“隐恶扬善,执两中用”,这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2、社会理想层面儒家学说将个人修养的提升看作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必然基础。《中庸》的第20章以鲁哀公问政为切入点,阐明了个人修养和为政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庸》结合了《大学》中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将“中庸”之道由个人修为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之前许多对“中庸之道”的误解,都认为这种思想是在教导人去做“老好人”,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中立”态度。而“中庸之道”实际上是在教导我们学习“圣人”对待事情态度和方法,即凡事不走偏锋,而是循序走好每一步。对待人、事和治理国家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过犹不及。
二、“中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启迪
“中庸”是和谐的智慧。和谐社会,是人类始终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向全社会推行仁义的出发点,经过道德的修养,可以发挥个人的内在善性,再由个人推及家庭、社会,这就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四方面。
1、对个人身心和谐的促进“中庸”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个人达到身心和谐的启发上。个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只有个人达到了自我的身心和谐,才更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庸”反对“过”和“不及”,强调“恰到好处”的平衡感。现今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造成这种情况自然社会环境的原因,但更多要归因于个人思想调节的不到位。很多人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过于偏执,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中庸”思想就是在告诉人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输出自己的七情六欲,既不伤害到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
2、对人际关系和谐的促进儒家倡导“人我合一”,即将他人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存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他人相处要以“和”为贵。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亲密或过于疏远都不是最理想的态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维持适当的“度”。对于一些自己无法认可的人和事也不能武断的全盘否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处理事情应遵循一种平和周到的方式。当然,“中庸”不是教人做没有立场的“墙头草”,而是“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儒家思想一贯秉承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中庸”实际上是让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小节,宽和待人,构建“同归而殊途”的和谐稳定社会。
3、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促进“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对待事物,中西文化有着显著差别,中国文化倡导的是和谐共处,而非西方文化强调的征服。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文明以西方为中心,西方的价值观占据主流地位。几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利用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枯竭等一系列恶果。人类忽视自然规律的做法已经得到了普遍批判。英国的著名学者汤因比甚至断言:人类文明如果再不以儒家天人和谐思想作为范式的话,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人与自然的地位是不分主次的,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应懂得面对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度”,不能为一己之私利,破坏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
4、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的社会性的反应和必然要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化的人,社会属性主导人的思想与行为。中庸思想的“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要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除了个人修养外,也要从国家治理角度考虑。《中庸》提到了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条也是从个人修养出发,延伸至国家治理层面,体现了从“人和”达到“政和”实现和谐社会理想。在全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不能只是处理好国家内部的关系,也要为本国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空间,而和谐共处是可以被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接受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中庸”思想赋予现代社会的精神力量。
作者:梁晶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