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社会建设的挑战和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挑战和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和谐社会建设的挑战和对策

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以来,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主要面临以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这些新理念以来,中国老百姓对公平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时下不公已成为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历史发展已有前车之鉴。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包含社会不公在内的“发展病”,这恰恰给中国这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求如何破解社会不公问题,进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警示。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仇官”、“仇富”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未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提防政府官员中饱私囊现象,因为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很可能诱发系统震荡,危及整个国家的稳定。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这还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直面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属世界最高水平的现实。2011年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是3.13∶1,虽然比2009年的3.33∶1和2010年的3.23∶1有所缩小,但仍属世界最高水平,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平等的问题业已到了必须得到解决的时候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的教育水平比农村的教育水平发展得好很多,但是,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很低。中国西部和内陆省份的失业率相比东部省份的失业率要高得多。乡村、贫困地区和西部省份的死亡率相比城市化更高的城市和东部省份的死亡率更高,平均寿命则更短。中国城市化发展正遭遇某些制度瓶颈。例如,由于户口的限制,短期移民在工作或跳槽的收益上都很难与当地人竞争。当地的工人享受的不仅有旧系统的资助而且还有新系统的保护。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缺乏协商力量,这导致他们在享受集体服务方面面临歧视。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平衡经济效率和社会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关系将诱发潜在的社会动荡,从而给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例如,中国12个内陆省份存在着典型的农村贫困,在中国西北部存在着扭曲的城市贫困,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此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样的现实,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贫困省份虚弱的工作创造能力、落后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落后地区核心公共服务尤其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严重不足,造成了省、地区间贫困差异的增长,对此各级政府要直面现实积极应对。

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城市,中国地方政府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主要解决高房价、医疗保健和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问题。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干部忽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这一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首要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乡镇一级政府以只是为了养活员工这种伪装的形式,正在廉价出售土地给开发商,但他们并不关心农民未来的生计。

4.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首先,腐败损害党内和谐、危及社会稳定。腐败阻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阻碍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显著降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更大范围地破坏了社会正义公平。其次,中国性别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预计将会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某些地方,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仍然存在。再次,中国家庭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家庭被社会学家称作社会的细胞。中国家庭传统的消费理念遭遇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挑战。到2015年,中国将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正在远离老一代的存钱文化。家庭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家庭中纵向关系的分量的确在减弱,竞争、优点和业绩在中国的职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家庭的等级和权威正遭遇挑战。中国过去几年社会控制的松动产生了许多人选择牺牲家庭来支持事业的现象,只有双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丁克家庭)在中国也出现了。离婚率也在急骤增长,每年有100多万夫妻离婚……虽然中国的离婚率仍低于其他西方国家,仍提倡终生伴侣,但个人感情和享乐变得越来越重要。

5.气候环境问题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目标构成双重掣肘。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而言,气候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动荡的导火索之一。因为中国正经历其历史上最戏剧性的自然环境变化。全国各地的土壤质量一直在下降,城镇化、工业化等原因还将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耗竭、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毒气泄漏、生物多样性在丧失……中国的生态系统日益受到威胁。土地、空气、水等自然资源持续恶化。在不久的将来,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基本资源条件的稀缺而导致的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中国城乡将出现一种基于环保问题的社会不稳定现象。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目标而言,中国的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负能量。近年来,人们对在中国河流使用水坝进行水力发电的项目产生争议,因为这些项目将会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并且会对水坝下游其他国家的人们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中国北部的沙尘暴影响了韩国和日本的气候,这已经招来了韩国人和日本人的抱怨和担心。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2008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惯常在国际经济论坛中将贸易与环境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挂钩,以“国际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给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这说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不得不高度重视和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

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应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时代化和中国化的研究,我国要在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过程中重点落实如下几方面的实践要求。

1.牢牢把握统筹协调各种利益矛盾这个抓手。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启发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解决矛盾开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利益矛盾日显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的表现形式相比以前也日益显现化和复杂化。矛盾主体多样化,矛盾关系复杂化,各种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成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复杂系统,而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针对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即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微细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扩展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为当务之急。(本文来自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持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到2020年中国大约还有6亿农村人口……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和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建设必然会成为建设的新重点和关系到最终建设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稳续刺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最终会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改善中国农村的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对于持续开启农村的消费存量,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3.开展绿色工业革命推动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国际经验表明,为实现小康社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必须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地将其目前的工业模式从高产量和高浪费的工业转变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效节能的、环境友好型工业。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要是一个参与者,还要是发起者、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中国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规则的开拓者。通过持续的绿色消费,研发绿色技术,实施绿色发展模式,这本身将是对中国和人类的巨大贡献。为了应对危机,中国一方面应敦促发达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这是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目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应在国内切实加强绿色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加紧整合国际上的生态政治力量,以避免生态危机可能带来的政治问题。

总之,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别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只有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冯雄文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