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工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的,特别是农村改革更为我国的工农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的一半居多。经济的快速化、大规模发展,促进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活力。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两亿农民工大军涌入城市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城乡二元化已成为思维定式,这也就意味着两亿人难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里没有他们生根的土壤。而经济步伐的继续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又将是如何去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佳径。
关键词:工农业发展现代化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和谐社会
一、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城乡融合
和谐社会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社会与人、自然与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达到社会正义公平的前提。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现像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城乡社会二元分割是其最大的障碍。第一、城乡融合可以让和谐社会更具公平性。建设和谐社会,是要实现城乡的融合与平等,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建立起统一平等的关系,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第二、城乡融合有利于推动自然与人和谐发展。让农村获得便利的服务和良好的教育,也让城市拥有更清新的空气、更好的环境,城乡结合可以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是民主法治
第一、要逐步健全法系体系。在立法层面上,农村问题缺乏完善的立法,所以要积极转变法律规范滞后的问题,逐步填补农业发展与生产领域的立法空白,维护农民的权利。要对农村法律结构进行调整,明确农民应有的责权利和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另外还要提高立法的配合性与互补性。我国经常改变法律制度,不同单位和部门运用的法律存在协调性较差的问题,造成法律间出现矛盾与冲突。第二、在行政执法环节上,我国村级干部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完善的法律也要提高执行能力。所以要重视队伍建设,提高不同单位在执法中检查、监督力度。同时对基层干部进行法律培训,以提高他们法律知识,进而增强执法能力。
(三)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目标是经济繁荣
快速发展农业、提高经济水平,尤其是持续、稳定的巩固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和谐农村的物质性保障。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其内容是持续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全面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进步需要持续、稳定发展,将短期与长期利益相融合,重视自然与人的和谐性,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提升经济水平。另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要重视农民增收速度慢的相关问题。目前我国市民与村民、农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困人口中农民的比重较大。两者间的收入、设施、环境等方面具有差距。只有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起和谐社会。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然告别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发展阶段,正在逐渐步入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阶段。政治、文化、经济都在嬗变,农村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的改变。农村生产的现代化闲置了一批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无形中却加大了农村发展困难,精英劳动力罢农务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才羸弱,所以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差别,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低下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虽然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幅度的改变,然而,却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和认识。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固守田园的农村人心中是个能人,能人不需要多大的文化来支撑门面,这种思想似乎已经成为农村人的主流意识,所以在农村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不是没有保障,而是认识不上去,导致一代代农民的后裔素质越来越低。精神文化的匮乏导致这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功利心特别严重。无利不走的小农意识植入根髓。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农村的经济建设放在了焦点,而却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保障和满足。这也是我国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个弊端,印象中文化服务侧重于文化消费,而面对农村的贫瘠够不上文化消费何谈文化供应,自然是没有人为文化二字买单。其次,农村文化长期以来就是缺乏供给平衡性。相对而言,城市文化嬗变速度之快,这也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还和政府的文化供给脱不了关系。而农村之所以落后,也有政府对农村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正因为缺乏重视,所以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器材陈旧,用品单一,文化活动更是凤毛麟角。农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农民极强的功利心存在。功利心也是因果关系的产物。
(二)务农收入低
改革的发展使土地承包到户,人多地少的现象是我国最具有根本性特点的问题。有限的土地难以提高经济效率,无法创造出土地效益,致使一批人不得不另寻出路。这也就成为两亿农民工进军城市的根本原因。当经济的发展也促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时候,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带着自己的小资本抓住商机在闲置的土地投资做小本经营。尽管我国对农民工转移进程进行了三次调整,目前第四次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的调整分配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然而还没有彻底改变农民一心务工,无意务农的初衷。因为农村收入较低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辛苦一年的血汗钱还不如进得城中几个月的辛苦钱,孰轻孰重,甄别自现。
(三)二元化使农民工被囚禁于城市的边缘化
我国的大量农民军拥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从根本上说他们即使想融入城市的一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二元结构,这就彻底的把这批农民工从城市的高楼林立中剥离出来。而他们却放弃了自己的土地,成为我国第三元结构主体。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制度的实施,户籍制度的介入,使农民工和农民工的子女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不甘于回乡务农,无力于入城生活。不言而喻,我国始终是存在城乡差别的。而且等级观念非常严重。农民的子女无法在城里受到等同于城市孩子的教育,无法拥有他们一样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我国的农民工即便身在城里,接触到的依然是大城市里和自己一样的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圈依然是曾经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不是有文化层次的工薪阶级和白领阶级。这使他们尽管比地道的农民挣钱容易,尽管他们比在乡务农的人思想觉悟高些,但是无法受到城市人的尊重和看法的认同。
(四)土地低效使农村陷入弱智状态。
改革开放的大跨步跃进,使农村也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呵护,也有一部分科学技术问津我国农业,但是星星点点的力量不足以扭转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格局。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我国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粮食产量过低,由于土地改良和科学技术的难以实施,致使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再者,在不良因素的循环下,农民对土地也产生了经营的惰性。很正常的就进入了农产品商业化的速度缓慢,甚至踽踽独行。长此以往,党中央的三农政策落实和农村科学发展观的纵深发展还需要一段时日。农村和农民都应该砥砺操行,迅速投入经济大潮中。
(五)农民缺乏参政意识,缺乏畅通的参政渠道
城镇化是对社会经济转型和变化具有较大影响的过程,既包括农村非农活动、农民向城市集中、转移,包括城市技术、理念、文化进入农村地区,同时也包括城市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扩散到农村地区的精神方面变化。此过程中农民要抛弃等级制度,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自由的关系,进而提高农民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主体意识,使其拥有市民自主性,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在农村向城镇转化过程中,因为制度不完善、农民利益受损等原因,加之如政治组织、利益关系、社会势力组织、自治组织、宗教、家族等社会背景,农民通常会有意无意、自愿和非自愿、自觉和非自觉的与规章制度出现矛盾,进而产生一些与制度不合的诱致性参政行为;也会在压力下以非常态、无规范、非理性的强制性的参政行为。在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环节上出现非制度参与的情况。
三、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素质
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精神明是物质文明的引领,更应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以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作为物质基础,搞好法制建设,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我国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和谐农村是我党我国面对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提高农民的觉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法制建设,是改革农村和建设农村的基础。因而要保证我党的执法权力清明廉洁,以身效法,为农村的村民做出表率,依托法律治理农村提高法律觉悟,增强农民的自我维权意识。
(二)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是生产技术高新化、生产程序机械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主体知识化、产供销体系化,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开辟一条现代化农业之路就要彻底摒弃传统农业里的不成体系的管理,就要引进科学技术的指导,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才可以建设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农业发展规模。首先,农业的科学系统化建设必须引进科技为指导,而且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使用要有国家政策的保护。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农业科研协会,配备科研必需品和科学人才。抓好农村城镇化建设、小康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切的运作可以从征用农村制度入手。把提高农业经济纳入主体经济。在对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生产、储存方面都进行科学管理。其次,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和市场经济接轨。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加强农产品流通,必须依托政策引领指导,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经营,进行资源优势的整合,提高农村商品的竞争力。再次,根据农村特有的农、林、牧、药等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农村区域经济。监理信息、技术、资本共同构建的城乡交流平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吸引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入驻农村,用农业产业化机制提高农村经济的更多利润。
(三)抑制二元社会结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的规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想做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在政策上应该保障农村发展措施,确保农村社会事业顺利发展。因而要彻底改变忽略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农村输入大量的基础服务设施,统筹安排农民的就业,满足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城乡服务均衡化,合理分配农村公共财产的结构,使农民看见改革的成果,并与城市共享成果。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设施,因为农村的基础状况表现薄弱,应该纳入国家城镇建设服务规划范畴之内。确保城乡同步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这是物质基础的保障。此外,在消减二元社会结构方面也应该下大力度,让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军有家可归,有地可种,有工可打。在高校调查的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的名额中农村中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低。这并不代表农村的孩子没有升入高等学府的能力,而是没有这个机会,这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太不公平。他们接受的教育和城市中孩子是无法比拟的,导致了素质的恶性循环和认识的恶性循环,甚至歧视的定位。挖掘根源,就是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所以依托国家法律法规抑制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拉近城乡差别,统筹发展。让教育均等、经济均等、素质均等、认识均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努力目标。
(四)引进科学技术,建立减去农村发展保障措施
农业发展要达到现代化,首先在政策上应该最先响应,所以我国对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现优惠政策,并辅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驾齐驱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土地是农村的根,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础保障。所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要建立健全,使农村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彻底改变集体使用土地,个体无权利引进潜质企业,当土地被占用以后不知道维权,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在若干年不变的土地上招商引资是农民的资助经营权利。按照土地经营权、使用权给予农民优惠政策,力求在有限土地上寻求更多的利益保障。
(五)农村要建立起民主的政治环境,扩展农民参政途径
针对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非制度参政和参政渠道阻塞等问题,要积极建设农村政治民主环境,拓展农民参政、议政的途径,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将非制度政治参与归纳到制度体系中,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政治生活的发展。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以稳定农村社会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围绕着法制、公平、民主,重点建设村级制度,对基层干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约束,其内容包括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进而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政治体系。要健全农村党支部,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将廉洁奉公、政治进步、文化水平高、可以带领农民致富的党员选拔出来担当村领导。另外要提高村集体的民主建设,努力做到村民管理村中大事,村委会要维护农村关于村集体事物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干部群众要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农村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此外,还要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既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也要使其具有民主意识及运用此权利的能力。要全面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农民要认识自己应有的义务及权利,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要提高对农民的法制和政治教育,让他们从农民意识逐步转化成公民意识。要增强农村文化修养,转变农民的小农意识,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此外要拓展农民参政渠道,健全参与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现在非制度参政的行为,增强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体制环节上,要完善与改革组织法和选举法,选择有能力的党员参与代表大会。在组织环节上,让信访渠道更加畅通,及时沟通、传达并化解上访人的问题,减少非制度参政的行为。在运作环节上,构建起涵盖村干部、村民代表、当事人在内的会议制度,确保农民的决策权、参与权和发言权。
四、结语
总之,新时代的中国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裂变,城镇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我国均有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物质、理论几大基础。因此,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能为实现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从而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刚.农村和谐的制约因素及解决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2,(09).
[2]许金鸾,甄晓焕,许文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探讨——以晋江市东石镇井林村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3,(03).
[3]包福存,邱云慧.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下的农村和谐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马巧丽,刘一航.探析构建农村和谐社区发展模式[J].改革与开放,2012,(02).
[5]朱宇.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刘德禄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