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核心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核心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业核心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要: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1999年后升格及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型。本文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应用型;“双师型”

1基本概念界定

1.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这是对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1999年后升格及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型。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职业核心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包含“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宣传和普及上还较为滞后。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还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一些高层次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较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都形成了较为自我,在学习方面形成了较为封闭、固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在与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同学在与同事之间交流、合作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2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较差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在授课过程中,受学生思维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一个问题直接给出解决方案,造成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无法优化解决方案,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2.3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所谓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具有对数字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和给出一定评价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较薄弱,难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整理、处理,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4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差

所谓自我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好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使在工作活动中,为改变事物现状,以创新思维和技法为主要手段,能提出改进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实践并能调整和评估创新方案,以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以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市场形势等要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转型高校之一,虽然升本时间不长,但是在高职院校发展时期,就已经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院转型后,学校领导从观念、实践等方面都将学生的应用型、实践性的培养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考察了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后,学院结合云南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现状,借鉴了一些转型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3.1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导向

学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托校园社团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心、拓展及竞技体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中心、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进课外综合素质平台、创新创业及学术科技类平台建设,并形成学分认定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化地重构或重组与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公共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3.2推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点,就是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学院以“知识+素质+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公共基础课使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实用”的原则,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必修课改革工作。学院成立素质教育中心,下设通识教育教研室,负责管理开设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是教学内容之一。学院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指导师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后方可参与教学。学院将职业核心能力六个模块在第二至第七学期滚动开设,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能力(**模块)认证考试。在各模块的讲授中,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较为开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7人,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各组同学进行项目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每次讨论中,在讨论中完成对各项能力的认知和实践。

3.3推动“三课堂”的融合

学院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工作,尤其是继续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尝试翻转课堂,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加大专业网络资源开发、购买、整合力度,开展“慕课”课程认证及学分互认工作,争取到2018年课程线上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加大应用型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着重搞好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实践课教材,每年至少立项10本校企合作教材。

3.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学校转型后,面临着骨干教师不足、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教师短缺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学校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积累不少于2个月,并要求教师取得与专业相近的中、高级职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除此之外,学校将建立一支结构优化、时间经验丰富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

3.5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着力培育、凝练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积极把握住国家发展脉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持续地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对于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打造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平台。从政策指导、项目开发设计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创新学分,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开发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创新活动,并给予学分认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应用类型课题的申报。加快推荐安宁中小微创业企业园工作,努力打造成集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的国家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孵化以及实习就业提供较高的平台。

3.6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深化实践教学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由这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错位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学校将固化课程实验(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式,并明确标准,细化职责,保证质量。学院积极开展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以电子商务平台、康复护理平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艺术设计类综合实训平台、建筑类综合实训平台、汽车检测与维修平台等6个集教学实验实训、技术技能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推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通识类教育工作室、专业群工作室的建立,加大职业资格鉴定及培训、技能大赛组织工作。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至关重要,转型高校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了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还会不断完善,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2]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3]李霞.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4]刘鑫,陈存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5]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05).

作者:杨军 管琼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