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翻译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翻译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翻译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翻译专业是语言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应用型专业,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出发,探讨了翻译专业核心知识能力结构及相应模块划分,分析了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核心能力;模块化

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至2014年7月,共有152所高校获得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批准。同年,翻译本科专业进入教育部高等院校招生目录,成为正式设置的本科专业[1]。作为语言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专业面临当前数字化、网络化和高校大文科改革全面推进的历史发展机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许多高校在进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时不重视与技能、应用相关的核心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通过对该类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改革,从而带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前外语类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基于以上考虑,翻译专业急需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改革和完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增加应用能力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界定

模块化思想源于工业生产,2005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开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以解决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的问题。同时,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高校也进行了模块化课程与应用型专业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模块化教育传入中国,并在工程教育领域得以实施应用。一般来说,所谓“模块”,就是各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设置教学内容。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分解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去,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精简,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2]。对以技能应用型为核心能力的翻译本科专业来说,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以下特点:第一,突出核心课程。课程模式不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打破了固定的学科壁垒,从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反映了核心课程的概念。第二,设计课程模块化。课程模块化既能体现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明确规划职业生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三,课程综合化。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因此,不同的模块都应以突出提高某一能力或技能为目的,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为一个整体。

二、翻译专业核心知识能力结构及相应模块划分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结合模块化教学特点,我们需要紧密围绕翻译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从分析翻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出发,通过缜密的市场调研获取从事翻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专业综合能力分解。一般来说,翻译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一般通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实践能力。一般通用能力指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需要具备的日常知识和技能;知识运用能力指将系统学习的知识理论与日常工作进行结合的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是完成业务工作的基础,指实践运用中的各项技能。根据上述界定,可以将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根据三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相应的三大模块,构建全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般通用能力。一般通用能力也称通用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3]。通用能力是从业者就业和求职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特别是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判断能力、创造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获取通用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一般不是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来获取的,而是通过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和开设通识课程及一些实践环节来而是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理论课程模块

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即理论能力。在四年的大学系统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接受翻译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而掌握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拥有职业素养。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在大一、大二,通过两年四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三)实践应用模块

实践应用模块是培养学生翻译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石。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作为应用性学科,翻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需要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训或实习),突出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涵盖认知实习、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彻底改变以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三、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上述模块化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一般高校均会开设,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学习;理论课程模块涉及的课程各高校也均有开设,学生掌握得也较好;实践应用模块涉及学校、企业等多类教学主体,教学环节复杂,课程组织实施难度也较大,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探究翻译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翻译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译者进行翻译所需具备的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因素[4]。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造更多的实践实战环节,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采用引导式、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提高实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翻译水平。

(二)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

“贴近企业应用实际、适应社会需要、反映现代技术发展趋势”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专业方向特色,研究制定符合翻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鼓励专业教师在对就业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符合实际需要、适应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教材。

(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原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翻译社、外资企业共建课程项目库、双师队伍,添置实验设备,开设满足模块设置需求和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总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信息化方法不断创新。除了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外,还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特点,提早进行职业规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进入职业化时代,职业翻译教育必须时刻关注翻译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口笔译员的需求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98-102.

[2]唐英.模块化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作者:肖丽艳 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民族翻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翻译与传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

翻译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翻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