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匿名社交网络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匿名社交凭借其私密性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匿名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改变着传统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下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异性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传播,而在相同性别用户之间则很少有信息传播。同时,随着匿名社交网络的演化,不同性别阵营的用户趋于相当,用户影响力也趋于相当,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呈现出了扁平化的特征。尽管平台的技术手段对于“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及扁平化特征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及其现实资本的隐匿才是本质原因。
关键词:匿名社交;异性交友;信息传播;二分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交软件,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地域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拿起移动终端展开社交活动。匿名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方式。匿名社交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要求用户提供实名,用户之间好友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用户个人隐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实名社交软件的功能多元化不同,匿名社交主要定位于满足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平台的功能相对单一和狭窄。随着用户现实信息的匿名化,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逐渐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例如,“陌陌”“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软件都显现出明显的异性社交的现象。在匿名条件下,用户的私密性表达能够充分发挥,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在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的共同影响下,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并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
1有性别阵营特征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
匿名社交网络与实名社交网络的功能、定位都有着明显不同,这决定了其信息传播也会有所不同。实名社交网络实际上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为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延伸。实名社交网络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属性,用户之间基于现实生活的友情、亲情、兴趣、业务往来等多元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同于实名社交网络,匿名社交网络固有的匿名属性使得其社交圈有现实人际脱离,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随之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异性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传播,而在相同性别用户之间则很少有信息传播。匿名社交网络狭窄的匿名交友功能决定了不同的传播模式。为了突显这种不同,本文试图采用“二分图”来描述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模式。“二分图”是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概念,它包括两种类型的节点,不同类型的节点之间相互关联,相同类型的节点之间不存在关联。在匿名社交中,不同性别的用户能够被视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异性之间的信息交流被视为节点间的关联。除非特别设定,系统默认匹配一般都是异性间的交友匹配。尽管用户能够自主选择交友对象,但“性别”作为用户选择交友对象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在交友匹配时也会选择异性交友,相同性别的交友匹配结果几乎直接被用户“相互”忽略。例如,在“陌陌”社交平台中,用户间的匹配几乎都是异性匹配,而且几乎所有用户也都选择异性作为交友对象。在“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的“密友”“关注”“粉丝”等交友对象也几乎都来自异性。用户在匿名平台上完成异性匹配以后,接着就能够通过“关注”“收听”等关系在异性之间发送和接受文字、图像或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从而形成异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相同性别的用户之间,却很难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路径。显然,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分图”特征。
2“二分图”式信息传播的扁平化
一直以来,学界大多认为互联网具有扁平化的特点,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具有相同的话语权,用户之间的交往距离进一步拉近。与现实世界相比,在互联网的地位和权力也变得更加平等。但事实上,在实名社交的情况下,尽管用户的话语权相同,但其影响力却有着明显区别。例如,微博“关注”关系就表现出了“45度仰角”[1]的特征,“网络大V”“网络公知”等舆论领袖主导着互联网的舆论世界,他们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大部分用户很少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实际上处于一种围观的状态。不同于实名社交,匿名社交用户主要是基于随机匹配和用户选择来建立联系,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富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从宏观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中不同性别阵营的用户数量是整体相当的。例如,艾瑞数据最新显示,“SOUL”社交平台上的男女用户比例总体为“1∶1”的状态,并认为这种性别分布一种比较理想的分布状态,为每个异性用户创造着均等的交友机会。从微观上来看,在匿名社交平台中,用户交友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用户的影响力也相对平均,通常不会产生实名社交中的大规模“粉丝”聚集的现象。例如,在“SOUL”社交平台上,用户的“粉丝”数量就处于常数级别。因此,总体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相对扁平化的趋势。在扁平化的状态下,尽管用户所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的舆论影响力,但用户却在少数交友对象中获得了更多的交友机会,用户之间的交流距离更加接近。
3“二分图”式信息传播的成因分析
3.1匿名化的异性魅力,源于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
从常识上来看,异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魅力,这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友行为。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典型的形容异性之间魅力的一种说法,通俗地描述异性之间微妙的影响。置身于现代社会,每人都有机会接触异性朋友,在互联网的匿名社交平台中更是如此。在匿名社交中,用户的行为要更加自由,匿名交友也变得更加便捷。在脱离了现实约束的情况下,异性交友变得也更加明显。“探探”CEO王宇曾说,“异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是个永恒的需求”[2]。在匿名社交平台上,异性交友很容易成为用户的主要社交需求。尽管用户在平台上透露了诸如年龄段、性别、兴趣、爱好等多种信息,但性别依然在这些信息中起到主导作用,异性交友依然是用户的首要兴趣点。用户在以兴趣、爱好为交友出发点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异性交友的“硬需求”。而且,在匿名的情况下,用户现实中的“羞涩”“烦恼”会弱化很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也变得明显[3]。由于在“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4],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缓解,情绪宣泄的需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5],因此用户更愿意选择一种自我隐匿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的“日抛型”社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自我隐匿的倾向。用户不愿意长久维持一种异性交友关系,以免直接或间接地泄露个人信息,从而更愿意选择“日抛型”社交,满足自我隐秘的需求。当隐私得到保护以后,用户的异性交友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和主动,“硬需求”也更加容易获得满足。异性交友的“硬需求”成就了以性别为主导了两个信息传播阵营,“二分图”式的信息传播随着用户交流意向的强烈而变得更加稳定。
3.2与现实朋友圈脱离,性别成为兴趣捕捉的重要线索
从用户交友关系的形成上来看,匿名社交用户与实名社交用户有着本质不同。实名社交用户的交友圈与现实人际关系较高的重叠,用户在实名社交平台上充当的依然是现实角色。例如,在“微信”“人人网”“MSN”等实名社交平台通常定位于实名社交,用户好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朋友圈,用户呈现出的交往状态与现实一致。不同的是,由于匿名社交平台固有的匿名属性,用户难以将其现实交友圈代入平台中,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变得更加明显。例如,用户在“陌陌”“探探”“SOUL”等软件的交友圈通常来自于匿名的陌生人。另外,很多匿名社交平台也没有为现实人际的代入提供条件支持。例如,在“SOUL”平台上,用户不能通过手机号等现实信息来查询添加好友。当脱离现实人际关系时,用户便处于一种“无所束缚、无所顾忌”的、“舒适”的交友心态,用户的私密性表达行为变得更加自由和多样,异性朋友更容易成为其倾诉对象,性别随之成为捕捉用户交友兴趣的重要线索。尽管交友平台是匿名的,但是用户的性别、兴趣、爱好等一些属性信息并没有匿名。用户之间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相互传递着性别信息,例如头像、图片、昵称等方式,而且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行定义这些属性信息供其他用户浏览。随着“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交友心理表现的愈加明显,匿名社交平台“二分图”信息传播的性别阵营便逐渐形成。
3.3平台技术的推波助澜,迎合用户交友的性别偏向
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只需要进行匹配操作就能够找到交友对象,而如何匹配则是由平台底层负责完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也很少选择相同性别的匹配方式,这种默认的推荐更加符合用户的交友需求。例如,在探探软件上,用户在得到匹配结果以后通过“YESORNO”的选择来决定是否进一步交流。不难发现,最终的匹配结果几乎全是异性匹配。平台技术手段对建立异性交友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仅是表象,实际上是为了迎合用户交友的性别偏向,也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大量的匿名用户每天都在进行着“YESORNO”的选择,用户的“选择”数据有利于系统捕捉和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系统通过获取用户的选择行为、个人信息等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用户喜好,从而推断出用户可能喜欢哪些类型的人以及哪些人可能喜欢当前用户。当系统推荐结果迎合了用户需求时,匹配就会形成,此时“聊得来”的用户就会更多。当用户对于推荐的用户感觉能够“聊得来”,聊天时长就会增加,聊天文本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此时系统就会收到正面反馈,并进一步完善当前用户的聊天偏向。在平台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的相互影响下,完成了越来越多的异性交友匹配,进而促使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变得庞大,从局部的异性之间的信息传播逐渐演变成更加宏观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
3.4匿名社交的扁平化,本质上是现实资本的隐匿
在实名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影响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现实资本影响力的代入。例如,“体育明星”“网络公知”等舆论领袖的影响力通常与其现实资本相匹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各方面的感召力。现实中极少数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同样适用于实名社交网络。现实资本的代入影响了实名社交网络的扁平化特征,网络中极少数用户拥有大量的“粉丝”,大多数用户处于网络边缘的围观状态。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不仅脱离了现实朋友圈,同样脱离了其现实资本的影响力。用户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外貌、身份、社会地位的影响,自我呈现、自我表达的机会变得更加平均[6],现实资本难以形成有效的影响力,从而使得匿名社交网络中二分图的两端呈现出更加扁平的状态。例如,在“SOUL”社交平台上,由于匿名社交在现实影响力代入方面的局限性,用户被“关注”、被“阅读”、被“点赞”的机会相对平均很多。再者,匿名用户的随机匹配限制了用户交友的选择视域,用户难以自主探寻到网络中“富有影响力”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舆论领袖形成的机会。而且,用户的好友数量或“粉丝”数量的增加是基于用户的主动行为,也就是用户主动匹配才能形成有效的“关注”关系。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所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的舆论影响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舆论领袖的形成变得相对困难,进而使得“二分图”的两端呈现更加扁平的状态。
4结语
匿名社交平台的出现改变了“熟人社交”的信息传播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黏性显著增加,异性基于信息传播形成匿名的社交关联,进而形成“二分图”式的信息传播,并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需要强调的是,“二分图”式的信息传播是匿名社交平台存在的一种现象之一,但并不是其信息传播的全部方式。在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之间同样存在着基于兴趣爱好、“群聊派对”等方式的相同性别的交友行为。尽管这类用户群体现象比较少,但也为研究用户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匿名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心理、群体需求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未来考虑的主要方向之一,因为这些考虑有助于重新思考网络群体形成、用户行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绍麟.微博:45度仰角的未来[EB/OL].[2021-03-20].
[2]秦旭望,王晓玲.王宇探探创始人兼CEO:异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J].财经天下,2017(25):92.
[3]吴尚.浅析匿名网络社交需求的心理成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6,6(6):68.
[4]岑国桢.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88-489.
[5]向清顺,李逸.社交平台中青年群体的匿名化网络传播[J].新闻前哨,2019(12):38-39.
[6]马珺.匿名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传播[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6.
作者:郭峥 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