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要点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对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需要注意经济和政治的转型、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失业率不断升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几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工业原始积累阶段,现代工业发展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来自农村的积累,农民流动性不大,农民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从事劳动,收入微薄。家庭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基本的保障主体。现在我国面临着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经济制度的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离开了农村,外出寻找工作的机会,由于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就业不稳定,企业不能再对其生、老、病、死承担无限责任,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容易陷入贫困状态。这就要求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点到面逐步实现多层次保障方式,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社会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的城市化建设全面展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非农业型经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生活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城市化率不断上升,水平大幅度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人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努力营造就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改变劳动保障程度低,社会保障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免除失业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就业。
3人口老龄化的威胁
65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例10%以上,被祝为老龄化社会。英国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并不明显,速度缓慢,直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突显出来。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却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且未来会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本身就很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医疗条件的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地延长。面对养老、医疗方面的严峻挑战,要求人们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注意对高龄老年人的特殊照顾,特别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照料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四二一”结构的家庭负担。政府也要增加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配套政策,促进以社会养老为主体,家庭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
4贫富差距现状近
几年来,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行发展,打破了社会成员之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1收入分配问题
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当今,由于个人劳动生产率不同,个人收入也存在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收入分配差距却在逐渐扩大,收入分配层面的矛盾随之突出。一方面,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距,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差距。另一方面,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也是产生贫富差距的一个因素。如果经济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只是被少部分人享有,那就必定会产生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缺陷,低收入人群也会日益滋生不满情绪最终引起社会动荡。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保障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与收入公平分配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调节是明显的。以1982年英国为例,经过纳税和各种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得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最低收入的20%的家庭的最初收入比由120∶1下降为4∶1,从而优化了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构。
4.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弱势群体
在我国13亿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他们的贫困性、个人文化、思想和身体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还有一些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状态,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风险承受能力很差。在我国,即使不计算整体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村人口,仅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需救助者、进城农民工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城镇人口进行计算,弱势群体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再加上进城务工者,估计有3亿人。近几年,由弱势群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更多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只有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况,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从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才能尽快实现财富转移分配,
5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其历史原因以及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的确立,城乡之间的差距使两种制度的分化愈加明显,为了防止两种制度的进一步分化,我国应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5.1加强对农民的保障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构成的主体,家庭既是农民的生产单位,又是其保障主体,农村的养老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保障方式。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时,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生活保障手段,是农民养老的物质基础。老一辈人靠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后辈人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让一些农民主动或被动的失去了土地,农民认为失去具有福利保障功能的土地,就没有办法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生活困难,所以解决好农村和农民之间的问题是我国基本问题。造成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不高,缴纳保险费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水平,实际上是一种相对贫困,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还影响农民和农业的再生产。一旦遇到困难,单个家庭没有办法为其成员提供切实的利益保护。因此,要加大建设有关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为失地农民提供不低于原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继而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发展国民经济。
5.2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
城市化表现为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丢下土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创造财富,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农民工的工作仍是一种流动状态,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虽然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但因为户籍制度,身份没有真正从传统的农民中分离出来,称不上市民,处于城市中的最下层。普遍从事的是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与雇主之间没有长期固定的劳动雇佣关系,也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为了养家糊口赚更多的钱,有时会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忍受雇主的苛刻条件。与正式的职员不能同工同酬,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却得不到相应的福利待遇。一旦生病就要面临昂贵的医药费用,因为没有享受医疗保险的权利,很有可能因病致穷。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就要从农民工切实需要出发,注意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城市企业的最低工资,不能克扣工资。重点发展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保障,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保险费,调动农民工参保的意识和积极性。
6促进就业
英国受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贝弗里奇在发表《贝弗里奇报告》时,也一直强调社会保障计划是与充分就业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充分的就业就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是能够维持就业和预防大规模失业的。在经济开始萧条时,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流动、激励其寻找工作并摒弃懒惰行为的前提下,以最慷慨的标准发放失业保险,将有助于保持工作人群的购买力,并因此可减轻经济萧条的严重程度。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现在我国又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而就业服务体系运行又不够完善,管理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又因为户籍制度、住房、福利等因素使劳动力跨地区、跨城市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多种原因叠加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在短期内又难以缓解。因此,还是以传统的就业人员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解决当前的失业状况及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我国应该针对现在的情况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强化政府的责任,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实现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它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保障工作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遵循立法先行,严格社会保障立法规范社会保障行为。突出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在遭遇困难时有经济来源;还要通过为国民个人生活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以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当然,现代社会保障还承担着精神保障的责任,精神慰藉也是人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也突显了社会保障制度人性化的特点。高度注视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解决好几个特殊问题,正是保障民生的重要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施晓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9(11).
[2]王杰.浅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1).
[3]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作者:单琳琳 单位:中共铁岭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