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与前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支撑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变量依托生态支撑力是指生态系统资源在满足自我维持与调节基础上,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任何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必须具备的生态前提,是农业兴起、工业发展、服务业繁荣的环境凭借。生态支撑力直接关系个人生存的安危、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马克思曾说过:“不要过分地沉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的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将会报复人类。”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持续推进,资源与环境压力趋紧,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值得恒久关注的课题。生态价值已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序列中排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尺。
民生保障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变量依托民生保障力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众基本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得到健全、维持和提高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民生保障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①。民生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我国目前行业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心理的保健。民生保障具有稳定消费预期的经济意义。我国社会之所以内需不够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人民不敢消费造成的。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健全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可以开辟出容量更加广大的国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投资驱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投资驱动力是指由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带动和关联效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有效带动就业,给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持久的活力。历史地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同向、同趋势变化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仅2012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184312亿元,同比增长20.4%,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区际联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区际联动力是指不同区域间寻找彼此合作的连接点,通过区际贸易、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互为需要、互利共赢的能力。区际联动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合作和双赢,有利于打破自身发展的僵局,在互动双赢中激发出区域自身的经济活力。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政府推动产生的牵引力、市场推动产生的驱动力、资源共享和利益双赢产生的向心力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①。比如由天津市红桥区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联合建设、共同开发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红桥区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与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确立了以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区为总部经济和科技孵化中心,以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生产基地和产业外延区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使两地产业园区功能互补,实现产业联动、互惠互利。
消费拉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消费拉动力是指由于消费所带来的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早在1907年,经济学家帕腾就曾经宣称“新的美德不是节约而是消费”。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内需强大而持续的拉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高于同年9.20%的GDP增长率水平。因此,要加强消费理念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消费文化;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建立健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由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改善消费环境建设,让人们便利消费。
文化资本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展现文化资本力是指以特色、高效为特征的文化作为资本性要素、创造新价值、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文化资本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可以把区域文化划分为以产业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特色文化、以独特自然风貌为特征的生态特色文化、以独特人文价值为特征的人文特色文化。东部沿海区域因其领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技术优势特色文化,是今后产业转移的策源地;中西部地区拥有独特自然禀赋的地区,如四川的九寨沟等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带动的生态特色文化;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特色文化。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文化的经济贡献度将会越来越高。
生态文明扎实推进,“美丽中国”渐趋呈现我国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实施了力度空前的节能减排政策,本文整理了从1991年至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动折线图与GDP增长的关系。从图3中不难看出,我国自1991年以来,先后经历了1997年和2006年两次主要污染物的高峰。但从2006年以来,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提高,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却出现了逐年走低的趋势,呈现出可喜的反向变化趋势。这一直观的变化反映了自2006年以来开始的节能减排措施取得的明显成效。我国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住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快速上扬,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使我国2009年以来批复的众多经济区在国土空间利用方面有了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独立成章,11次提到了“生态文明”一词,提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和量化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千秋万代。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恪守和遵循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各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之上,必将会一步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
民生保障不断跃升,幸福中国渐趋呈现从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到现在,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学有所教方面,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在劳有所得方面,废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制度;十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亿,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制定。在病有所医方面,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医保已覆盖96%的人群。在老有所养方面,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在住有所居方面,初步构建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公租房制度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水平是关系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8108亿元,增长30.3%”①。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今后我国必将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向着幸福中国的目标阔步迈进。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特色中国渐趋呈现文化产业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要素,要挖掘、整理、开发好区域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特色文化产业产值已高于文化产业中新闻出版业的产值,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依托不同地域文化资源,我国民族民间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等四大特色文化产业群已初具规模”②。河北蔚县举办了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手工剪纸作品成为国礼赠给奥巴马、梅德韦杰夫等世界来访政要;潍坊每年举办一次潍坊国际风筝节;烟台着力打造开埠文化品牌、葡萄酒文化品牌、海洋文化品牌;在长江中下游宜兴、扬州、苏州、湖州、东海、南京、东阳等地,陶器、瓷器、玉器、云锦、水晶、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都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集群。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资本力必将一步步增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和回归,特色中国必将全面显现,我们一定会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刘凯单位:滨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