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综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综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综述

劳动本身是社会性的,这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采取劳动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猿的需要向人的需要转变的根本标志。我们不仅要看到劳动的动因是猿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条件的矛盾以及劳动使猿的需要发展成为人的需要,而且要看到人的需要本身与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联系。社会是按照一定方式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人是构成社会的唯一有机要素。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没有人的需要,也就没有人本身。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正是人的需要,才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采取一定方式组成社会共同体。因此,没有人的需要,人类社会就没有产生之由,更无发展之理。

人的需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只要存在和发展,人的需要也就同时存在和发展;要使人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首先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生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人们只有在首先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的基础上,才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社会也只有在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中,才能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具体来说,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条件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并不是人的需要本身,而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条件的矛盾,才促使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因为人的需要不是仅仅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必需品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满足。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不仅有生存需要,而且有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不仅有现实需要,而且有理想需要;不仅有低级需要,而且有高级需要;不仅有直接需要,而且有间接需要等等。如果人的这些需要的满足,仅仅靠大自然的“恩赐”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那么,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就会象动物需要的满足过程一样,以本能的活动来进行,这就无需进行社会生产,正是人的需要与大自然提供的满足需要的条件的矛盾,才促使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创造出大自然所未“恩赐”的必需品,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力方面来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不是由外在的、先天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所以,正是人的需要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并且,导致社会发展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是随着人的需要的不断扩大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人的需要是一个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丰富多彩。要满足人们逐步扩大的、丰富多彩的需要,就必须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社会就必须实行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又促使交换的出现和扩大。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社会的初民们的需要极其简单和低级,不存在社会分工,产品交换也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要逐步增多,需要层次逐步提高,揉为一体的、自我封闭的社会生产已不能满足人们扩大了的需要。因此,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畜牧业同农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此同时,产品交换也开始出现,并逐步扩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的需要的进一步发展,在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出现了手工业同农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在社会大分工以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也实行了小的分工。正是随着生产力和人的需要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更是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有所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更是高度发展。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工的细密和商品交换的广泛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社会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应该说人的发展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5]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结果。由此可见,离开了人就不能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所以,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主体。换句话说,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表现为人的发展史。因此,社会发展必然要体现在社会主体,即人的身上。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把人民群众置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满足程度的不断增进;二是人的能力、关系和需要本身的发展阶段的上升和发展程度的提高。社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首先在于社会能够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提供日益充分的条件和对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进,更重要的在于它们能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而生产。无论什么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只不过存在着为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的差别而已。在由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原始公有制下,原始人的生产劳动是为了满足全体氏族成员的低级需要。在奴隶社会里,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少数奴隶主阶级的需要。在封建制度下,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少数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少数资产阶级的需要。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当然,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又不得不在有限的范围内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否则,他们需求的满足,就会出现“危机”。

社会发展不但是意味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绝对数量的增长,而且意味着这种产品能够从质上适应人的需要,在量上能满足人的需要。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需要的满足放在最终地位,原因也就在于此。就制度文明来说,社会制度直接规定和制约着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是社会的,因而也只能通过社会来满足,处于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社会地位中的人,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进步也必须通过人们需要的满足方式的发展和满足程度的增进表现出来。离开了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文明就失去了意义,社会发展就失去了主体内容。

社会发展的实质,决定了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和人本身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尺度。从社会进步的量变阶段即同一社会形态自身发展来看,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意味着人们需要满足程度的增进,都促进着人们需要本身的多样化和需要层次的提高;社会制度的每一项进步的调整和变革,都为人的能力发展和需要提升提供着新的可能性,都促进着人们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质变阶段来看,新旧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意味着人类总体需要满足方式的上升和满足程度的提高,都意味着人类总体在能力、关系和需要的性质和水平方面的发展。

作者:王朝晖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