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管理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管理在社会发展的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管理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无法单独有效的供给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料,需要组织群体协作,也就是通过在管理下的共同劳动获得生存发展。所以,管理自人类社会形成就已经存在,具有长期性。历史性。管理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进行习俗化管理,采用习惯性管理方式;农业社会进行农牧业的精耕细作,采取系统化管理;工业社会则进行工业化大生产,采取科学化管理;现代社会进行信息化劳动,采用人本管理。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管理分别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其历史特性。[2]全民性。管理不仅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也串联起社会的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由于生产资料的相对有限性,生产和分配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分配者、被分配者,都是被管理者。即使是最高统治者,封建社会的帝王,在对国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其也被封建体系束缚,成为客观上的被管理者。差异性。管理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发展阶段,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管理体系、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同时期的欧洲却建立了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分封制为主的管理系统。由于受具体情况的制约,同一地区甚至也存在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例如,秦国的耕战体系与楚燕韩赵魏齐的士大夫体系。局限性。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社会发展形态的制约。管理以现实为基础,受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文化体系等的束缚,使管理不能超出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更先进的演变,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而独立存在。

管理在人类社会三个发展阶段的表现与特征

为进一步认识管理,我们有必要按人类历史阶段对管理进行划分,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与特征。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四大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45年)与现代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至今)。[3]由于现代社会的管理体系一直在发展,近些年出现新的特点,使这一阶段的管理特征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在此不加以详细讨论。

(一)原始社会的管理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对自然的认识缺乏,认知能力差,因此管理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处于萌芽阶段。管理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简单的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人类社群以氏族、部落的形式存在,由于人口少且变动大,部落的管理者只有首领和原始祭祀,管理机构通过集体会议形式存在即部落会议。管理者经常由于争斗、捕猎及自然灾害不断变更,且机构的组织松散,效率低下。其次,习俗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社会的管理,集中体现为捕猎、食物的分配及祭祀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管理依循旧例开展,没有规章制度可循。管理者不会灵活变通,使管理形式具有极大的固性。更改管理方式会遭到部落人员的极大质疑,阻力重重。最后,管理意识的缺乏。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类还无法真正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时刻面临食不裹腹的状态,所以只存在协作意识、服从意识而无法形成道德观念,例如,原始社会的混乱交配关系,弱肉强食状态。且人们对事物缺乏认知,没有制定规章制度的概念,整个族群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管理观念。

(二)农业社会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取得较大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形成,人们开始掌握较为充足的资源,强烈的私有意识出现后,为维护管理者取得大部分资源的权利,国家暴力机构应运而生。原始社会完成了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华丽转身。在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不仅在生产力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创造出许多工具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管理水平上也得到较大提高。由于农耕文明相较于农牧文明的巨大优越性,在管理方面,农耕文明集中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管理体系。下面,我们就农业社会较之原始社会的管理特征进行探讨。

第一,管理体系的初步确立。随着统治阶级的出现,国家机构的建立,一个初步的管理体系得以产生。为维护统治,权力者建立了系统化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并供养了大量的暴力武装以镇压叛乱或起义。例如,秦朝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全国推行严酷的连坐法。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爆发,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动用大量军队展开持续十年的镇压。

第二,管理复杂化,管理机构层次化、专业化。农业社会时期,管理内容不断增多,统治阶级为方便管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建立了较多的管理机构。从纵向层次看,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间接管理全国的中央机构,在地方建立起对人民直接管理的组织。从横向职能上看,管理机构分为民事和军事两大类。民事又划分为财政和农事两块;军事分为了中央军、地方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以唐朝为例,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其分别管理官吏的选拔,贡举、祭祀、典礼的举办,军事调遣,财政、国库的开源节流运用,司法审计事务,工程建设管理等;在地方实行道州县制,将行政与军事分开。而远在11世纪之初,罗马天主教会就成功解决了大范围活动的组织问题。天主教会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基层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职能划分,将区域划分与职能划分相结合,实现了对欧洲各个角落的神权统治。

第三,管理初步制度化,规范化。农业社会,统治者在建立大量管理机构的同时,对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尝试。这些制度规章,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有序化、正规化,从而使管理从混乱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管理的秩序化目标。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此所谓“政治清明”。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管理出现制度化的形态,但这一时期的管理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

第四,管理思想出现,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一时期都出现了大量的管理思想,虽然这些思想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成熟,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系统的管理理论,加之受到传播方面的限制及统治者的阻碍,大部分没有发挥指导管理的作用,却仍为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春秋战国时,中原出现“九流”即道、儒、墨、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分别提倡无为而治、仁爱、非攻尚贤、“法治”等,其中儒家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二千多年,为政权的维护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为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后,在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法治”的思想,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都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思维局限,为近代管理起到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而在国外,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著有《国家篇》和《法律篇》,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作出《政治学》,都为欧洲的近现代大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4]

第五,人治管理,经验型管理。在这一时期,统治者为维护秩序,颁布法典,规范被统治者的行为。例如,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法典,规定了行政管理的形式;[5]明朝颁布《大明律》,利用严刑重罚确立中央权威,维护统治。但此时的管理依然主要依靠习惯、经验,成文的法律作用很小,且不针对统治者,不具有最高权威。在整个管理系统里,长官是管理围绕的中心。长官的意志处于最高地位,使得管理随意性强,人治的印记相当明显。

第六,管理道德化。随着人们对秩序的追求,道德观念的深入人心,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提出道德化的诉求。[6]同时最高统治者为维护政权和管理的顺利,对管理阶层提出了道德化的要求,即所谓“选贤任能”、“任人唯贤”。[7]在管理过程中,权力者也通过道德的强大力量实现社会的稳定,呈现出管理道德化的现象。

(三)工业社会

从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活动中,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欧罗巴在摆脱神权等思想的束缚后,人类开始开拓新世界,原料资源增多,市场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开始从农业、小作坊向大作坊、工厂形式转化。随着经济的起飞及思想的不断解放,各种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进入空前的思想活跃期。社会化大生产对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管理实践和管理体系方法的快速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亚当•斯密就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版了《国富论》,主张自由市场政策,支持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以提高经济效率。不久,英国政府开始借鉴其观点开展管理活动,使之成为行动指南。此后,管理理论先后出现,分别为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8]那么,在这一时期,工业社会的管理又存在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

第一,管理科学化。正如上面所讲到的,随着各种管理理论的出现,各种创造活动纷纷在管理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这些成果又反过来推动了人们对管理科学的认识,使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开始摆脱艺术的范畴,进入科学的视野,是管理史上的巨大飞跃。

第二,管理法制化、制度化,推动了民主化。在这一时期,法律取得了最高权威,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了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开始广泛接受法律制度并将其引入各个领域。管理的体系被法律覆盖,成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以法律规定职权,用制度保证分工,协调行为。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并按规章办事,通过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克服随意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被管理者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遵循法律秩序。这些都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化、民主化,也使管理体系更加牢不可破,成为人们意志的集中代表而坚不可摧。

第三,管理的效率化。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公然追求欲望,古代的“禁欲”观念被人们所摒弃。为获得经济和权力的最大化,人们开始不断追求管理的效率最大化。哪种管理的效率最高就用哪种管理模式。人们因效率而成功,因管理而发展。第四,管理模式的变更性强。[9]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它们未发挥完指导作用的余热,就被另一种更新更加强大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在这一时期,企业先后出现公司治理模式、福特管理模式、行为主义管理模式、系统化管理模式等;政府管理先后出现自由放任政府和凯恩斯主义。随着管理理论的丰富化,权力者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管理观念基础上,在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中建构了工具理性的官僚制度。第五,管理社会化的萌芽。在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初,各种工会、红十字会、救济医院等相继出现,并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它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充实了管理体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发展。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不断成熟的过程。其在历史上的状态可以用三大社会时期管理特征示意图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出来。管理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宏观走向微观,由粗陋走向细致,越来越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随着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也愈发重要。

管理的问题回应

由上面对三个历史时期管理特征的探讨(如图1),我们可以总结出管理的几个问题并寻求答案。在认识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完整清晰的解答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管理这一庞大的体系。下面,我们将进行逐个分析。

(一)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以生存为目的。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族群的生存需要,这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管理,人们可以有效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较为充足的生存资料。这种以生存为目的的现象贯穿着整个原始社会。以发展为目标。管理是为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断变更的,这是其主观能动性。用政治学语言为,管理为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为此,发展成为管理的目标。管理通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实现生产的效率化,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当诉求。这种发展的目标在三大历史时期都有表现,并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尤为突出。

(二)管理的价值(作用)是什么?

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过程。例如,公司模式于160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而产生,在当时有效的管理了这一庞大组织的各项事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利润。但公司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瓶颈阶段,对效率极致追求的福特模式进入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20世纪初的30年创造的劳动总值比过去历史上的总和还高。管理维护秩序,是统治阶级稳定政权的工具,是新兴事物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管理代表着秩序。管理只有在秩序下才得以生效,发挥作用。管理在权威下运作,又有力地加强权威的力量,维护了权威的地位。而管理的发展使生产力持续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变革的产生。所以,管理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新秩序的推动者。管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速人类向“先进人”的演化。管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10]管理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使人们的各项素质不断提高,为人类社会向更先进文明前进提供强大动力。

(三)管理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管理以现实为基础,受下列因素的影响而运行:自然规则、科学技术、经验感受、思想观念、文明体系。这些因素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不能使管理得到发展,任何因素的发展都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四)管理的趋势是什么?通过管理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明确的推断出其发展趋势,即系统化、科学化、复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管理的发展,管理体系必将更加完善,系统化趋势不断增强;在新的更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管理为更加吻合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化需求会更加强烈;新鲜事物必定不断产生,管理事务必定越来越多,从而使管理更趋复杂。[11]

结束语

管理的演化史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面向高速复杂宽领域的现代社会,管理展现出强大活力与适应性,出现了权变理论与XYZ管理模式等。管理的高速发展与持续更新赋予了现代社会更高的效率,更灵活的发展方式。回顾中世纪天主神权的强大,见证今日世界的缤纷复杂,无不感叹管理的巨力无与伦比。随着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它将带来一个怎样的光明美好世界呢?

作者:翟承志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