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社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以个人的眼光观察了农村的各种现象,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谈出了自己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认为,农村经济在飞速发展,村民的政治参与性与民主性显著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其他方面也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景况。这些都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相信中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社会发展;农村现代化;民主;打工潮;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的现代化决定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变化对全国现代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

农村的经济大抵都是靠土地,那么山西更不例外。农民最注重的就是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的命根子,只有土地才能给他们想要的那种安全感。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过渡时期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的政策是积极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十年建设时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在化时期山西的农村也不例外,土地公有制,吃大锅饭,每个生产队都有队长,大家靠工分度日,地里种的大都是小麦、玉米、棉花这种实用性的农作物,那时候也是保持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政策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庄稼地里就不再是吃穿用的物种,种类更多的是面向市场,这也预示着中国农村的经济开始面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农村经济作物也兴盛起来,由刚开始的一家一户到一片,最后发展成一个地区。在个人所在家乡运城这种现象就已经特别明显了,一个县里各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这个镇专门是油桃基地,那个镇就是葡萄基地,另外一个镇就是西瓜基地,等到季节一到各地的客商就前来收购,发往全国各地。不仅种植的作物种类多了,就连平常的各种耕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以前地里有草就是锄头锄,现在就直接喷洒专门灭草的农药,省时省力而且见效快。收割小麦以前就是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然后用牛拉小平车运回专门的场地晒、碾,最后装进口袋放在家里,现在直接是收割机去地里割,然后放进农用三轮车直接运到面粉厂。还有很多方式的变动,虽然变革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全部机械化了,省时省力见效快是最真实的体现。从这些点点滴滴也说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进度,从原先的全是人力所为,到现在的全部机械化真是一个不小的飞跃。

二、农村政治参与性与民主性的提高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农村村级各种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也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决定着是否能带领农村群众走出一条现代化的农业道路。建国初期的农村,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党员也是寥寥无几,那么选举也就局限在少数在村里有家世的几个家族或一家独大,宗族势力干扰选举甚至胁迫投票,没有任何参与性和民主性可言。选举只是走一个过场,选与不选结果都是一样的,人民群众当然没有兴趣参与。随着国民素质的日益提高,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也日益增强,农村选举也不同往日了。农村选举主要是指村长和支书的选举,只要符合选举条件都可以参与选举。要在选举中获胜,必须赢得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参与竞选的人必须衡量利弊看自己可否胜任重担,如果参加竞选自己当选有多大可能。不可否认,农村选举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比之以往的进步。冷静对待农村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村委会三年一选。每年确实能选出一些既有能力又能为村里做出不少实事的“能人”

。农村选举现在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而非原先几个人的事。在选举的那一天全村倾巢而动,自由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选出自己称心如意的领导者。平等竞争,积极参选是农民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真正理解什么是民主并自觉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农村民主选举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尽管会经历很多非议和挫折,但是只有在我们的耐心摸索中,才能使民主之花更加灿烂。我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在艰苦的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农村文化的普及

当代中国农村的农民和以往的农民也大有不同,他们不是从前的那种靠天吃饭,而是走向了靠科技和技术来发家致富。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本人生活的这个小农村,父辈那一代种的经济作物几乎没有,都是自给自足的谷类作物,而现在这里的主要作物就是面向市场的经济作物,比如桃、苹果、梨等等。他们经常去外地参观,听专家讲课,哪种品种比较适合本地栽种,哪些销量好价格高,农民朋友每天念叨的不是吃饭而是政策和技术。农民由原来的“体力型”转变成了“文化型”和“科技型”,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文化不仅体现在种植作物上,还表现在生活饮食和习惯上。他们也不再是只求吃饱睡好,而是更注重养生了,广场舞也是广大村民的最爱!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城市,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农村经济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小数目的物质投入,无论是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还是农村教育的投入、文化队伍建设等等,都需要物质投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这些文化要素的发展提供基础,而文化发展又为经济的增长增添了动力。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要共同向着符合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都必须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作为共同的发展方向,两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

四、农村的其他现象

农村除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那些变化之外,还有其余的一些现象也能反应中国社会现代化,比如服饰、饮食、休闲娱乐方式等等,而最大的一个特色现象就是打工潮。打工潮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因打工潮产生的流动人口,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把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带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慢,信息传递慢,人口流动少,改革开放之后剩余劳动力剧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又需要劳动力,从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剧,影响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很多城乡结合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政治、价值观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有消极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犯罪率的提升都需要关注。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相信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它们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上述是从一些农村变化映射出的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步伐也会越来越快,推动着人们进一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1]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财经网,2008.10.31.

[2]王桂新.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科学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4].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5]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6.4.

[6]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71

作者:张美娜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