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发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发展探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中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魅力部分。在人类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又促进了中国经济腾飞,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中国发展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非常丰富,很多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思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在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故而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本质与形式结构三个方面来把握其要领。

1.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开始萌芽、逐渐形成和成熟发展三个时期。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即《对DemocritusandEpi-curus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即哲学的实践,即理论批判。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此时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认为实践就是理论批判,没有超出黑格尔的思想范围;认为观念上的批判就可以改变现实中社会状况,有深深的黑格尔思想的痕迹。随着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马克思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深入了解,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仅凭纯粹的理论批判是无法解决的。然而,德国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因理论批判得到任何改善。这就使马克思意识到了,单靠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对社会有所改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提出,纯粹的武器的理论批判不能直接取代直接的具体的现实的革命斗争活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所以,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必须把革命实践与无产阶级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是实践主体,实践就是革命活动,理论与实践需要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始萌芽。随着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马克思对实践的主客体有了明确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释了劳动异化理论,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异化”的。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直接、最感性的活动。他在《神圣家族》里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只有人民群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消灭资产阶级,成为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逐渐形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成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过去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了根本性质的区分:实践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人类一切认识的产生、发展和真伪都有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用,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即实践。这说明实践才是人类真正的存在方式,人们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的梳理,其本质已突显出来,即实践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除了马克思之外,历史上一些学者也对实践做出过自己的理解。德谟克利特、康德等认为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停留在道德和政治层面上。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等认为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即精神活动,是通往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他们把实践束之高阁,不明白实践的本质,最终只能通向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超越了历史上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超越了于本体论之中寻找实践定义,提出了实践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的实践,是立足于社会实际状况的,是依据条件而改变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纯思维。

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结构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之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活生生”的人;实践之客体即实践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所有。主体对客体发生关系,需要实践中介以完成,如工具、手段、程序、方法等。实践主体与客体具有三层关系:实践作用关系、认识发展关系和人文价值关系。实践是客观的,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实践是有温度和价值的。当然,实践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综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随着马克思个人社会实践的深入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逐渐形成、发展、成熟。立足于人类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用其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真正明白实践的逻辑与实质,遵循实践相关原则,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国情,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

2.1实践逻辑三原则。(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与否定批判的辩证法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客体,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不可转移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实践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意愿和价值理想。人类社会的实践就是在充分尊重客体客观条件下,调和实然与应然的距离,满足主体需求。简而言之,这就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结合。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充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恰到好处地发挥人们主观愿望,才能真正实现客观物质为人所用,推动社会发展。(2)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中国发展境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从最初的纯粹理论批判到一种物质性活动,其实践观念都与当时英法德的情况结合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把理论运用于实际,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能教条式照搬理论,机械式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用其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就需要认真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分地区、分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证明,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很好地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3)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马克思的思想是温暖的、充满人文情怀的。任何实践主体一定是人民群众,任何实践目的一定包含人之发展,任何历史活动都由人民群众创造。没有人民群众,所谓的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空谈,人类社会进步就是空谈。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任何时候都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实现的中国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发展,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2.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把握住实践的本质和逻辑原则,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1)新时代中国发展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无产阶级竭力推翻资产阶级,全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的经济实践中摸索、调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当代中国仍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抓住经济制约点,建设经济强国。(2)新时代中国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只能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我党不断提出适合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尊重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解放思想,积累经验教训,向前发展。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仍需坚定党的领导,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一步步建立政治强国。(3)新时代中国发展还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知识分子的论战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广受人们认可和接受,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不能“忘祖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文化。文化实践发展好了,中国的“根”就立住了,“魂”定住了,自信心增强了,软实力提高了。这样才能占据文化制高点,成为文化强国。(4)新时代中国发展应积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恩格斯关心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故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兼顾社会正义与公平,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各方面建设。实践深入社会基层,真切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的情况,切实解决老百姓生老病死穷的问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国发展保驾护航。(5)新时代中国发展还应积极促进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乃物质生产实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活动,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必须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实现“天和”,规律促进发展,为老百姓谋得蓝天白云,达成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实践进入大自然最好的发展势态。

3结语

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其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成熟、优化,逐渐形成科学实践观。凭借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成了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故而,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助中国发展,圆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耿爽爽,姜岩.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8,(02).

[3]刘红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天津大学,2015.

作者:段燕 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