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药处方质量调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记录处方正文(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名)缺写或不规范;记录处方后记(划斜线、医师签名、医师工号)缺写或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用法用量有误、诊断和用药不符、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特殊煎煮饮片未注明、中药饮片超剂量未签名。
结果
随机抽取本医院2009-11~2010-03的中药处方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结果:在抽取的3250张处方中,发现不规范处方72张,占总处方量的2.231%。
处方书写不规范分类统计结果对本院随机抽取的中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处方用药不合理统计结果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随机抽取的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年龄缺写或书写不规范根据随机抽查的3250张处方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用药剂量根据处方中的单张方的药物剂量进行统计。
药味偏多根据处方中用药味数进行统计。
讨论与分析
处方前记不完整或不规范从表1可以看出处方书写不规范中处方前记的错误或不规范占不规范处方比例较高。可见处方前记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缺写患者住址(20.83%)、药品名称(缺写或书写不当)(15.28%)、科室(缺写)(1.39%)、缺诊断(2.78%)、就诊日期(1.39%)。不写或笼统地写会使药房人员在处方调配时,很难履行合理用药、剂量计算方面的监督责任,从而出现误用、多用、中毒或药源性事故[3]。
处方药名不规范由于各地使用中药的习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加上历史原因,造成处方中药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象,医生常不自觉地把习惯用的名称开在处方上,造成药名紊乱。有的医生开处方时不按《中国药典》或其它规范书写药名,随意简化,或以别字相代。如将“鸡内金”简写成“内金”“大力子”简写成“力子”,将“牛膝”别写成“牛夕”等。
使用古方用药名称由于中医师受教育程度不同,用药习惯有别,少量处方中出现一些生僻的古药名。如:“黄檗”(应为“黄柏”)、“蕺菜”(应为“鱼腥草”)、“全虫”(应为“全蝎”)、“灵通”(应为“甘草”)等。
使用别名中药中药常有很多别名,也就是我们的习惯称法,这些在口语中比较常见,但在处方中出现,就容易导致歧义。例如:处方中出现的“双花”、“连召”、“川军”、“别甲”、“蝉衣”、“寥刁竹”等,分别是中药“金银花”、“连翘”、“大黄”、“鳖甲”、“蝉蜕”、“徐长卿”[5]的别名。
省略脚注或书写不规范处方中省略脚注或书写不规范的处方有23张,占不合格处方的15.86%,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包煎、先煎、后下等;又如对乌头类药应强调“先煎、久煎”[4]。
药物配伍不当从表5中看出,用药味数在22味以上的处方达233张,占所查处方总数的6.86%,10味以下的处方达135张,只占4.15%,处方用药味数多增加配伍不当隐患。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院中药处方存在不规范[6]现象。造成中药处方书写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原因有:(1)医生不重视中药处方前记的书写,认为前记内容无关医治疾病;(2)医生受教育程度不同,本院有部份老中医已养成独特的处方特色,运用古方名称或者别名;(3)由于药剂人员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多方原因导致审核处方不严格,审查完毕有警告出现时,药师应该通知医生对处方进行修改[7],但本院没有做到。
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与健康问题,中药处方的质量[8],直接影响药房人员能否进行正确调剂,关系到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要提高处方书写质量,医师、药师要紧密合作,真正落实《处方管理办法》[9]和《中国药典》的各项规定,才能促进合理用药,提升药物治疗水平,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李莉叶均贤黄绮婷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