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403-201406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大同市城区(拥军路社区、岳秀园社区、操场城东社区、柳港园A社区、铁牛里社区)207名空巢老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90人,女性117人,平均年龄(70.3±8.12)。纳入标准为:①年龄≥60岁,空巢老人。②在被调查社区居住2年以上。③意识清楚,能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配合完成调查。④排除认知功能障碍、听力或视力严重受损者。
1.2方法
1.2.1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1980年,由Kozma等人编制,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该表对我国老年人研究显示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分属4个维度,即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负性体验(NE),可归纳为两个因子:正性因子(PA&PE)和负性因子(NA&NE),总分=PA-NA+PE-NE,总分为0~48分,总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1.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国内学者肖水源教授1986年编制而成。该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我国已广泛应用推广。量表包括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2,6,7条目)、主观支持(1,3,4,5条目)及对支持的利用度(8,9,10条目)3个维度,量表10个条目的得分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总分为0~66分,总分越高,则说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录入并作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2变量间的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2变量间的依存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二分类变量对社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
二分类变量对社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统计。调查所得不同性别、个性、社区状况的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处于在婚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未患有慢性疾病、经济情况好且兴趣爱好多的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P<0.05)。
2.2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主观幸福的相关性分析
以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各维度的得分与社会支持量表的各维度得分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94,正性因子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负性因子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
3讨论
随着老龄化、城市化的进展及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老人迅速增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空巢家庭31.77%,10年增加9%,“独居空巢家庭”占比达16.4%,“夫妻空巢家庭”为15.37%。由此可见“空巢”现象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关心和重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3.1影响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二分类变量
3.1.1婚姻状态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少年夫妻老来伴”,知心伴侣是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个体退休后活动中心转向家庭,美满的婚姻状态能给老年人提供巨大的情感支持,夫妻恩爱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舒畅的心情,有利于双方的健康监护。本调查发现配偶健在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丧偶空巢老人,这是由于配偶在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及情感慰藉方面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本身生活在空巢中的老人就易产生失落、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如果配偶健在空巢老人在生活及精神上还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一旦配偶过世空巢老人如果不能很好调节心情,容易产生心理灰色阴影加重消极情绪,危害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示社会和子女都应关注空巢老人丧偶后的婚姻生活,摒弃陈旧的婚姻观念,倡导以人为本,鼓励和帮助他们再婚并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3.1.2慢性病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72%的空巢老人均患有慢性病,本调查显示未患慢病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患有慢病的空巢老人。这是因为无慢性病的空巢老人自我感觉良好,自理能力强,身体健康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由于慢病种类多、需长期服药、病程长,疾病本身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易烦躁、情绪控制差,长时间受疾病的磨耗,经历着不同程度病痛的折磨更倾向于体验生活中的不幸,导致其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增多,主观幸福感水平降低。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运动、饮食等多方面、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康复指导等降低躯体疾病对老人身心健康的损害,只有减轻病痛才能减轻心理负担,降低负性情绪,提升幸福感。
3.1.3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本调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空巢老人。这可能是因为参加体育健身锻炼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打破自我封闭,不仅能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而且运动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过程中可以出现流畅状态,运动愉快感等积极情感,有效地降低抑郁。尤其是丧偶的空巢老人通过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使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以及获得关爱的满足等,则非常有助于其心理幸福感水平得到提高。提示应针对老年人的年龄、体质、社区背景开发出能够引起老年人兴趣的锻炼项目,例如散步、慢跑、登山、门球、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可以将娱乐、运动合二为一。相信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会进一步提高。
3.1.4经济自评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幸福感的产生有赖于客观的现实经济基础,当经济不能满足个体基本生活需要时,幸福感会大大降低。本研究表明经济自评好的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自评差的空巢老人。经济条件好不仅可以使人拥有物质享受、还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经济上的安全感在老年人自我幸福感的评价上扮演者重要角色。经济条件自评好的空巢老人感到养老有保障,在生活上更容易得到满足,经济自评差的空巢老人在生活安排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影响老人自我的认定。此外,我国是未福先老的国家形态,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农民、工人等进入老年后收入都较低,有的还要完全依赖子女赡养。因此,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生活保障这一物质基础不容忽视,保有老年人稳定的“经济基础”将有利于其维持较高的幸福感。提示子女应给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需要政府要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使其真正享有幸福。
3.1.5兴趣爱好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有兴趣爱好、常参加娱乐活动的空巢老人比无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更幸福。这可能是因为对由于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且与志趣相投的老年人一起进行着某种业余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老年人的积极性、提升了自我满足感从而增强了幸福感。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一方面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可以愉悦精神,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提高正性情感因子和降低负性情感因子有独立的作用,这提示政府要加大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社区要创造条件、增设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活动、消遣和交流的场所;拓宽和完善服务方式及内容,开展多种活动,增强社区所具有的情感交流和娱乐等功能,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丰富老年人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以延缓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下降。
3.2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社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正性因子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负性因子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精神或信息的帮助和支援,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自尊感。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来提升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如,当老人遇到有害因素侵袭时,要号召子女、邻里、亲戚、朋友、社会团体成员及工作单位同事给予老人生活上帮助、心理上关怀,鼓励他们诉说内心的苦闷、并给与合理的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作战;此外鼓励空巢老人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学会遇到烦恼时懂得利用社会支持去寻求帮助,会产生较多的正性情感;通过采取一系列提高社会支持的措施,如社区建立老年人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咨询、上门医疗服务、建立老年互助组织等最终实现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目标。
总之,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水平影响因素众多,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是社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空巢老人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依据。所以,各级政府的社区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扶持空巢老人的工作,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住房等生活条件,保证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这是其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神话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使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真正做到老有所医。从空巢老人自身看,则应多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可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则可以愉悦精神,保持心情舒畅,学会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此外作为子女要注意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从多方面帮助空巢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有效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作者:谷青芳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