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文章以此为根据,将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分开解构,从一线辅导员、在校大学生、党政机关干部和业务老师四个不同视角探讨了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解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增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探索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策略进一步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提高《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研究者对辅导员素质能力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者既分析了当前辅导员素质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又分析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影响因素,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相当的方向参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的基本构成

1.辅导员职业素质。

本次调查将辅导员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维度。首先,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较高,能够达到其职业胜任要求。调查显示,被调查辅导员在各项素质要求上平均都达到了基本符合以上。政治信仰素质的得分最高,这体现出辅导员在素质上的优势,即他们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这一方面与高校在辅导员录用上将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标准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被调查高校较为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除此之外,被调查辅导员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上也体现出较高的水平,这表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整体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能够适应时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但在这两个维度的个别项目上仍有不足。其次,辅导员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在四项基本素质中,业务知识素质的得分最低,且与其他三项差距略大。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本研究中被调查高校以工科院校为主,有近41%的辅导员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们缺乏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于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深层问题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宽广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和狭窄的辅导员出口存在矛盾,部分高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等被认为是导致辅导员业务知识素质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两个维度中,各有一个指标得分明显低于同类其他指标,它们是职业道德素质中“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认同自己的工作”一项和身体心理素质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及时疏导排泄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一项,这两项指标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长期承受压力和过度劳累情况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而职业倦怠与职业认同之间又呈显著的负相关。[1]也就是说,辅导员经历的职业倦怠越多,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就越低,反之亦然。

2.辅导员职业能力。

根据辅导员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要求,研究将辅导员的能力分为思想教育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核心,事务管理能力是关键,综合服务能力是保障。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机整体。一是教育引导能力。教育引导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它不仅在作为辅导员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而且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教育引导能力体现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品格;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等,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熟悉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能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事务管理能力。学生事务管理涉及学生的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干部的选拔录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等手续办理工作、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等方面。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及时、高效地计划、组织和处理各类学生事务的能力,在学生的管理和干部选拔中做到公平、公正,并能合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三是综合服务能力。辅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教育、组织和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综合服务能力包括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是辅导员的业务知识素质的体现,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保证,并且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的现状

1.基本评价。

首先,被调查的辅导员的能力水平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且“兼有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任务”。对辅导员事务管理能力的评分在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机关干部三个层面都是最高的,这说明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认可,且学校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相较而言,对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者的工作能力评价稍低。辅导员教育引导能力的限制因素部分来自于辅导员所带学生的专业与自己本身专业差距较大,不熟悉所带专业的学科特点,往往以管代教,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以及纠正学生学习中不良倾向上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另外,在创新现代学生服务和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手段单一、对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辅导员的综合服务能力距离理想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快速发展、高校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方面是对辅导员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是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巨大压力,加之一些高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辅导员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在综合服务能力的几项具体指标中,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几个指标上的得分尤其较低,这表明辅导员急需获得相关方面系统、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辅导员综合服务能力上的不足与他们在业务知识素质上相对薄弱是密切相关的。

2.不同评价角度的差异比较分析。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特从辅导员、学生、党政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四个角度进行,与以往研究相比,在调查对象层次的多样性和覆盖范围的全面性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水平现状采取辅导员自评以及党政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设置了学生问卷作为辅助,考察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从经验层面和实践层面相结合的方式对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评价。对不同角度调查结果的归类分析显示出如下特点:首先,在调查结果上,从辅导员、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三个层面获得的数据显示出较为一致的趋势,这说明不同调查对象对于辅导员目前素质能力水平的优势和不足方面具有普遍的共识,并进一步表明了上文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其次,在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水平现状的整体评价上,三类调查对象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辅导员的自评结果普遍高于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三类调查对象的统计数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事务管理能力两个维度卡方值较高,分别为57.797和43.997。在职业道德素质一维,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普遍偏低,但辅导员却给出了较高的自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2]对自身过高的评价一方面在于问卷所涉及项目都是正向的指标,被试倾向于作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可能与较高的自我防御有关。自我防御是来自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个体在面对本能冲动或环境压力所造成的紧张焦虑时,通过曲解现实来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3]较高的自我防御通常会导致较高的自我评价。从任课教师的角度看,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还可能在于,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理解与认同,因而倾向于对其工作作出较低评价。这一点可以在对事务管理能力的评价中得到佐证:机关干部对此项的评价普遍高于任课教师,这是因为很多机关干部与一线辅导员的接触较频繁,深知辅导员工作的难处。而在机关干部的角度,较低的评价则可能与他们作为领导倾向于自上而下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关。这种差异性也表明,十分有必要加强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机关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外,三类调查对象在业务知识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两个维度卡方值较低,分别为17.237和26.830。此两项维度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小,而基本符合度以下的百分比均较高,说明三个调查对象在这两方面普遍认为辅导员素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辅导员本身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系统具有较大差距有关: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些复杂问题往往会力不从心。这已经是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中的一个共性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这两方面的相关指标的提升。与机关干部和任课教师不同的是,在校学生普遍对辅导员的工作给出了较高评价。但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辅导员某些方面的工作还是不太满意的,主要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次数和到学生宿舍的次数、对形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进行就业指导等方面。在客观上,辅导员的这些不足是由于他们所带班级较多,师生比较大,平时事务繁忙所导致的;在主观上,则是辅导员在业务知识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上的欠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三、结论

1.就自然构成而言,辅导员队伍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在年龄上则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一方面表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年轻队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不稳定,可持续能力较弱。高校辅导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在学科背景上则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比重较低,专业训练的缺乏成为制约辅导员素质能力发展的短板。专业职称与职务的分布显示高校辅导员存在职务、职称晋升上存在困难,这也成为日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就职业素质而言,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较高,能够达到其职业胜任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政治信仰素质上具有较大优势,而在业务知识素质上则略显不足。在日后措施制定上,有必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优势而弥补其业务素质上的弱势。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的调查则显示,辅导员中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并有可能引发一定的职业认同危机,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的重视。

3.就职业能力而言,当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水平能够适应对其多重角色任务的要求,在事务管理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教育引导能力上仍有待提高。辅导员在综合服务能力上略显不足,这表明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在面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就提升策略而言,需要从国家、学校和辅导员自身三个层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共同作用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国家来说,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身份定位,制定更为系统、高效的专业培养方向;从学校来说,需要重视学生工作,认真做好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从辅导员自身来说,需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激发工作热情。总之,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既需要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学校的贯彻落实,更需要辅导员自身提高认识,激发无限热情投入工作。以此项调查结果为依据,有助于建立可操作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并进一步提出可行的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D].山西大学,2004.

[3]陈勃.自我的防御和应对:弗洛伊德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联合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

作者:郑德前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