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师投资理财市场统计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教师是理财产品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手机银行以及各种金融投资应用软件的推出和运用,高校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优势,更为方便地进行投资理财。统计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因男女性别、专业背景、收入分配、年龄等因素,理财行为差异较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了高校教师投资理财的一些特点,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早在1998年,国外就开始了投资理财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西方学者ChenHaiyang、SoyenShim、PamelaM.LaBorde等通过对大量高校学生投资理财情况进行统计调研后发现:学习专业、性别、工作经验、年龄、收入、理财教育、健康心态等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投资理财的重要因素。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建立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文献本也不足,本文试图把国外研究关注高校学生的角度转为高校教师,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分析我国高校教师投资理财的特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资理财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教师投资理财市场特点的统计调查
本文通过互联网和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苏州地区大学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以授课大一至大四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以苏州各大院校为单位展开此次调查。本次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0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34份,回收率67%(由于时间关系,此次调查样本数量不够多,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本次样本调查中,男女性别的比例分别为43.28%和56.72%,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8.65%、25.81%、34.65%和20.89%。(一)大学教师的收入来源及可用于投资理财资金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教师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教师会做一些兼职来提高收入,较少有大学教师收入来源于各类金融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大学教师收入渠道较为单一。68.24%的大学教师每月可投资理财的额度为1000元以下,只有4.22%的大学教师每月可投资理财的额度为3000元以上。
(二)大学教师对投资理财业务了解渠道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教师是从网络上得知投资理财业务的,也有一些教师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和报纸得知的,而剩下的是通过观看电视宣传得知的。数据显示,95.59%的大学教师都知道“存款”这个个人金融业务,68.35%的教师知道“黄金投资”理财产品,56.27%的教师了解股票、外汇等其它理财业务。这说明:网络的普及在大学教师对各类投资理财业务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缺乏对大学教师金融知识的教育,缺少对大学教师金融投资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教师投资理财行为基本情况的调查
1.大学教师购买“理财产品”的频率统计调查数据显示,12.16%的教师偶尔购买理财产品,56.76%的教师经常购买理财产品,这说明一般购买过理财产品的教师都会再次购买。2.大学教师购买“理财产品”目的统计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发现有小部分的教师选择了“学习理财知识”,大部分教师还是为了增加收入。理工和金融专业的教师选择学习理财知识和资产保值的较多,艺术、文史的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因此,购买理财业务的目的也受专业的影响。3.大学教师购买“理财产品”时对其风险的了解程度统计调查数据显示,66.21%的教师购买理财产品时了解其风险程度,33.79%的教师对自己买的理财产品风险程度不了解。进一步分析可知,教师对理财产品风险程度的了解也与专业方向有关,金融类专业的教师对理财产品风险程度比较了解,而其他专业就不太了解了。4.大学教师购买“理财产品”时对其收益的了解程度统计调查数据显示,82.43%的教师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17.57%的教师不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与上一个结论相结合,可知:不少教师只看到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而购买,并不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5.大学教师对“理财产品”业务的满意程度统计和继续购买意愿统计调查数据显示,48.66%的人对业务表示满意,只有2.7%的人不满意。大部分愿意继续购买理财产品,少部分人不愿意继续购买理财产品,这说明理财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实在的好处。
二、影响高校教师投资理财的原因分析
(一)非金融专业的教师对于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认识不足,购买意愿较低
不同专业的教师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程度也不相同,金融类院校的教师,大多会去购买理财产品。金融类院校开办的理财活动比较多,经常组织理财相关的培训和比赛,投资理财的课程交流也很多,与金融机构联系频繁。非金融专业教师,他们对于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认识不足,往往对于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也较为冷淡。
(二)消费剩余资金不足,家庭理财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房贷压力大,子女教育培训费用高,自己业务进修、照顾老人和必要的社交需要钱,最后剩下的钱又害怕上当受骗,不敢去理财。不少教师觉得自己首要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认为理财没什么必要。
(三)不良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处理不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高校不少青年教师是海归,在国外学到了超前消费的理念,回国后收入基本用于消费,吃大餐、购豪车、穿名牌,每月所剩无几。高校教师是公职人员,银可以享受消费信用贷款,几个银行加一起可得到上百万的贷款,他们往往把这样的贷款在满足自己消费后用于投资理财,产生巨大风险。
(四)高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教师们购买意愿较低
风险程度不同,教师购买理财产品意愿也不同。大部分金融专业的教师了解自己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即使风险高一些也会用组合投资的方法去化解风险。但其它专业的教师,不太了解自己所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只了解收益,遇到高风险,购买的意愿也会变低。
三、完善高校教师投资理财市场的一些建议
(一)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师理财氛围
不是财经类的高校,可以开设投资理财选修课,请财经院校的教师来讲课,让本校教师去旁听,去交流。课程应突出易懂性,实用性要强,以便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学习,提高教师理财方面的知识。如果是财经类高校,学校应拓宽和加深理财课程,开设模拟理财交易实训课程,定期举行理财讲座和比赛,鼓励教师参与。高校要与金融机构广泛联系,邀请专业人士到高校专题演讲,担任大学教师的理财顾问。加强家庭理财的建设。家庭购买了理财产品,就会让教师们认识到理财产品的特点,学习理财业务知识。教师们也会跟家人讨论理财产品,培养家庭对理财的兴趣,增强家庭的幸福感与稳定性。高校鼓励教师用剩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传授有关理财的知识和经验,加强投资理财的技能交流,稳步提高投资理财的收益。
(二)金融机构要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加强营销管理
大学教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资金门槛低,能随时变现,持有周期短,操作简便,信息公开透明。根据大学教师风险偏好不同,设计相应风险类型的理财产品。例如,为保守稳定型大学教师,设计风险低和收益低的理财产品。为均衡型大学教师,设计风险和收益平衡的理财产品。为风险型的大学教师,设计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优化理财产品设计,满足大学教师多样化理财需求。金融机构要在强调理财收益的同时充分揭示其风险性,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高校教师投资理财市场要进行客户细分,优化客户资源管理,采用网络营销方法,增强营销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完善大学教师理财市场的营销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用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真诚的态度让大学教师安心购买理财产品。
(三)政府要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制化建设
大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拜金主义和超前消费,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正确把握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特别在网上购物、支付宝花呗透支、信用卡、消费信贷等促消工具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学会理性消费。大学教师信用融资渠道日益扩大,如果融资资金流入理财市场,就造成巨大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政府要完善有关贷款的法律法规,禁止金融机构高息贷款。打击非法借贷机制,只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向大学教师开放消费贷款,严格执行专款专用。要实时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防范金融风险。要通过各种媒体,传播金融知识和理性购买理财产品的观念,对大学教师进行非理性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有效遏制。
作者:沈晨昊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