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教兴国战略意义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教兴国战略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教兴国战略意义

摘要:我国于1995年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它的实施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和国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需要,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过程中,针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这一现实,始终强调要切实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集中体现了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思想,它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再次定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必然渗透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生产要素中,推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变革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相结合,可以改变生产的物质条件,特别可以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为生产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人类从手工工具发展到大机器生产,又发展到自动化的机器体系,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能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程度,变人类只能向自然界直接索取原材料的情况,从而开辟新的生产部门,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科学技术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劳动方式,增强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指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即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具备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发展生产力。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估算,先进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本世纪初占10~20%,现在已达到60~80%,而在某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已高达95%以上[2]。

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才能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的知识的多少、才能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总是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据外国经济学家统计,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生可以提高108%,大学毕业生可以提高300%。[3]可见,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社会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教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应用为基础的,创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与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迎接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包括人口和资源)、政治、文化、军事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发展水平和实力的总体概括。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都是为了争夺科技制高点。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巴西、新加坡等也纷纷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和各自相应的对策,力求在这场波及全世界的高科技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一些复杂程度极高的科技难题,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灾害等全球性的问题,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与合作,都推动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今世界,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可能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在军事上挨打,在政治上成为附庸。南联盟遭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就是活生生的事实。邓小平1992年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科技领域里面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4]事实证明,自1978年至199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7位,对外贸易由第27位上升到第10位,外汇储备居于世界第2位。[5]这些都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分不开。邓小平说:“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6]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近代以来,在几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上一批又一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我国由于诸多原因,“四个现代化”尚未实现,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7]这就是说,能否实现以及花多少时间去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国综合国力能否提高以及什么时间提高。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他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有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8]这又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抓科技、教育的紧迫感和对于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愿望。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进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可以缩短我们掌握这些新科技、新经验的时间,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向先进国家学习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而最好的是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日本所以能在短期内由一个战败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与其重视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分不开。美国50年代在航天技术上还落后于苏联,由于迅速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空间技术很快赶上了苏联。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所需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1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9]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大环境下,也必然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0]“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一定要把从事教育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11]当前,我国抓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是把科教与经济建设、劳动者的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科教与经济相结合,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例如: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1997年增长到74772.4亿元,扩大了近2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9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3.6元,1995年达到1577.7元,增长了近12倍;同期城镇职工的年均工资由615元提高到5500元,增长了9倍多。但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具体国情是:人口多,超过十二亿,而且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生产主要靠手劳动;底子薄,脱胎于封建、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地区差异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一部份人先富了起来,然而,也还有一部分人只是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些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了整过国家的繁荣富强。由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成为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2]这说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反“和平演变”的能力。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就必须使社会生产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人民满足需要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需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最新资料表明:1986~1990年,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左右,1991~1995年这一比例达28%,1996年接近35%。[13]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与合作,促使企业自觉地将科技进步看成自己的生命,促使国民自觉地将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技能看成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市场机制对科技工作的目标和重点选择,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速度和规模,社会资源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对应用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起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把科学和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大力发展才能适应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成功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三步走”战略目标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可见,“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的实现,便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又一次提高。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何着手呢?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后来又进一步指出,要实现‘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科学技术则是实现这个阶段目标的主要支柱。从农业看,不靠科技,单是人口增长一项就会使我们连温饱都难以长久维持,更不谈其他了;从工业看,不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效益,只在落后的技术基础上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也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另外,科教兴国战略还会解决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中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和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可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注释

[1][7][8][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162、40、50页。

[2]潘琦:《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9页。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解析》,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4][6][10][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378、120、8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77页。

[5]《光明日报》1998.10.31。

[13]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