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话语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话语权
论文摘要:新农村文化正日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动力。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在这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以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没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是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农民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起着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各级政府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
当前,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农村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困难。近年来,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但所有的文化娱乐都只能从一台电视机上获得,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电视剧冗长乏味、农业节目极度匮乏。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赌博盛行,搓麻将之风日盛,封建迷信活动也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毫不讳言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落后的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电视也不能满足农民全部的文化需求。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因素。“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相比,新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1]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不良后果,在一些农村,已经表现得很突出,危害越来越大。“农村文化落后,从表面看,是农民生活单调,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更重要的,农村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畸形了农民的观念,扭曲了部分农民的灵魂。”[2]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缓解情绪、调剂精神的功效。农村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从而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化解矛盾,增进了解,融合关系,缓解一些农民产生的失落感和边缘感。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是新文化。”[3]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政府扶持下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4]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正确处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分类指导,搞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农民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亲身感受到先进文化带来的好处,由被动观望变成主动投入,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使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起主导作用,而农民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起着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总体规划、技术指导、资金筹措,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协调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就会污染农村。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江苏东海办丧事跳脱衣舞》为题,报道了该县一农户家中办丧事时,为“烘托气氛”请来“演出班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跳艳舞之事。脱衣艳舞在满足了人们热闹的欲望时,也留下了败坏社会良俗的严重后遗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等“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而“文明乡风”的建设任务更艰巨。[5]类似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加强和充实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些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名存实亡”,除了政府部门不重视和投入少外,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还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把送理论、送法律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五下乡”活动作为向农民输送文化的主渠道,使“五下乡”真正做到常下乡、长在乡、不离乡,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演农民,创作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在这方面,浙江省东阳市走在前列,从2006年初开始,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利用自身的优势,选拔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文学等八个门类的干部到相关的村和社区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6]下派文化干部主要是下乡“种”文化,要长期蹲点,发挥特长,挖掘民间文化、组建文艺队伍、培养文化骨干,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整体水平,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尽量实现政府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而不是用行政命令来包办代替,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的主体作用,不会“越位”,更不会“错位”。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状况、政府财政能力、群众参与热情不同,决定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而不能千篇一律、盲目跟风。各地应该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结合各自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既结合实际,又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浙江省金东区孝顺镇通过公布“子女孝顺榜”促进新农村“孝”文化建设就是一例。孝顺榜是当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找到的一个具体抓手,赋予了时代的内涵。把“孝顺”作为地方特色的孝顺镇,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建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媳妇评选活动等,目的就是让大家记住这些传统美德。通过公布孝顺榜的形式激励晚辈孝顺长辈,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这个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无独有偶,该镇马腰孔村也因地制宜地利用孔子文化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马腰孔村重新梳理了村规民约,编写村史,尤其是对本村的人文典故进行了着重的挖掘,并将村庄的起源故事、孔子的语录和名言警句制作成精美画面,挂装上墙,使全村的墙壁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墙”,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墙壁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村民们每天走路都能看到祖先说的话,就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思想境界大大提高,道德素养明显加强,整个村庄的文化品位也得以提升。通过“文化”上墙,村风正了,民心顺了,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该村获得了“市级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马腰孔村的“文化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这就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只要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3.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党委、政府要尊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渐次推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攀比,更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负债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在建设过程中,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需要的工作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就是一件花钱少、见效快又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的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由于经济落后和一些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且科学技术知识欠缺,要在农村大力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战略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技术下乡和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等。从简到繁,从一般到复杂,循序渐进。例如,浙江省东阳市成功地创建了“村校合作培训农村人才”的模式。位于东阳城郊接合部的斯村,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村集体发展农贸市场,为此,村里要求东阳技校开办了一个经济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目的是为村民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这批学员毕业后回到斯村,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浙江省东阳市经济发展较好的横店镇,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在较高层次上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整个横店建设成为百姓共享的文化“同乐园”。他们组建了一个演出放映公司,成立4年,已在遍布全镇社区、乡村的18个电影放映点,为群众免费放映1万多场电影,累计观众633.8万多人次。人们日子过得更充实后,他们还在景区搭建戏台,邀请杭州、金华等地的剧团前来演出,让横店的本地人和外来务工者都能免费看电影、看大戏。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从低趣味中解脱出来,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大大增强,农民的道德行为得以规范。带来的变化是人们的观念悄然转变:“赌博的人少了,村风更加文明了。”
4.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存在不少差距,远程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乡文化站、村文化室面临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农村文化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作为农村文化一个重要的环节来抓,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乡文化站、村文化室,与广播电视村村通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无限的文化、教育、科技、市场和党建等方面的知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有文化特色。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在学校布点调整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定时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对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抓得比较实在,而精神文明比较虚,没有真正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落实到实处。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落后的问题,可以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可以赢得民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在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例如,报纸可以开设农村版,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份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广播电台、电视台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只有从精神文明方面着手提高农村整体的现代文明,才真正抓住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新农村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把农村文化的建设权、发展权还给农民,给农民以自主权,让农民唱主角,变“指令”为服务、引导,进行角色转换。各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不能搞“齐步走”,而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以农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农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把科学的建设规划、方案落实和体现到农民的自觉行动中去,改变过去的“要我建”为“我要建”。大力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和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N].新华社,2006-06-15.
[2]艾琳.新农村建设重富裕也要重文化[EB/OL].新华网,2006-02-23.
[3]邵文杰.新文化新农民新农村——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幕之际[N].光明日报,2005-12-28.
[4]董宏君.丧事脱衣舞一夜“脱”出4政府文件谁之丑[EB/OL].
[5]陈一点.东阳十一名文化指导员“闹”城乡[N].金华日报,2006-07-31.
[6]徐赞,陆旭升,徐晓恩.金华孝顺镇做新“孝”字文章[N].浙江日报,20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