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意识转变和新农村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意识转变和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意识转变和新农村建设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的国家,农民意识已经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的存在着。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着如何看待农民意识,以及如何改变错误的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提出,如果转变农民意识,使之转变为新型的农民,正是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意识;农民起义;村俗文化;新型农民

1农民意识概述

农民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意识,它属于一种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相对应,是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从意识的主体以及主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人意识是个人的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每个人的意识是有区别的,即使属于同一阶级、同一社会集团、同一职业的人,其个人意识也有很大的不同。而群体意识是一定的群体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共有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具有突出的共性特征。由于各种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社会实践不同,因此不同群体的群体意识也就不相同,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意识。农民意识也可以认为是由农民构成的群体所共有的意识。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又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经验性的反映,直接与社会日常生活相联系。而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高水平的、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较为完整的体系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意识是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农民这个群体自觉建立起来以特定形式和稳固、完整的体系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农民意识是由农民这个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现象。它是农民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和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社会意识。

2我国当代农民意识的发展状况

在当今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鸣奏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时代交响乐中,八亿农民的新思想、新意识、新道德、新观念也在逐步形成,新的农民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观念方面的“四个转向”。

(1)“自卑型”转向“自强型”。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处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特殊地位,使本身具有的诚实、善良的美德,演变成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农民的一言一行,都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久而久之,在自己意识中就形成了自己是个卑微的人,生是路边一棵草,任人宰割,不敢抗争。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其“自卑”也随之有了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不自觉、不彻底、不完全的,他们认为新型社会的到来,全是共产党的恩赐,这时的中国农民便抱着一切听从党召唤的感恩戴德的心理,投入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和建立运动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又一次被激发,并且得以施展。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里,他们重新掂出了自己的真正价值。“农民意识”中的“自卑型”逐渐为“自强型”所替代,具有新意识的农民正在不断成长。

(2)“愚昧型”转向“知识型”。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国农民大多数思想简单,不怀疑、易信、缺乏识别能力和批评能力。他们信奉“读书不读书,锄把一般粗”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人生格言。有的农民把种子撒下地,便跑到寺庙烧香磕头,望菩萨开开眼。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民,正由“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化。“知识就是力量”在“农民意识”中逐步占据了一席之位。

(3)“封闭型”转向“交际型”。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生产方式正逐渐被冲破,以前农民只怀着一种信念土地便是命根子,有它就有了一切。但没过多久,抱着死守责任田的农民纷纷退出土地掉头转向,去寻求新的致富途径。于是,一种由农民联合起来的新型组织出现了,它的诞生,便以强大的生命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理论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大有希望的联合体,由“封闭型”转向“交际型”,标志着“农民意识”的进化与更新。他们抱定“广交朋友,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富裕”的宗旨,给城市带来繁荣、工厂注入生机、流通增添活力。他们对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做出了贡献。

(4)“满足型”转向“追求型”。上世纪80年代“农民意识”中的“追求型”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从政治信仰方面看,建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曲曲折折,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中国农民从“烙烧饼”的痛苦经历中获得一条宝贵的经验,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前途息息相关,个人的富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相连。3转变农民意识与培育新型农民

从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历程看,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是从对封建的农民意识进行的革命中发展起飞的,在现代化的国家里几乎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农民阶层,落后贫穷化的乡村也被现代化的都市建设所消灭,靠天吃饭的落后的自然农业农村经济也被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所替代。可以说,类似我国传统的农民阶层早已不存在了,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现代意义的农业产业工人。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对农民意识、对农业和对农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这一革命使整个农业产业伴随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的本质的革命化的历史性转变,对整个人类的进步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其实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清醒地告诫人类,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过程,就是净化和消灭形形色色极其复杂的阶级成分的过程。其中农民阶级等其他一切阶级成分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消灭的对象,最终只留下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两大人类历史上最具进步的阶级阵营。

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型的农民必定最终消失,新型农民将取而代之,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将此现象称之为“农民的终结”。因此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在北方有的农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有的地方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书泉.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