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年来,广西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广西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之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图景,那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广西;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基金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为基准评价目标,这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更是经济建设转型时期保证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民问题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农民最需要的新农村,农民自己最清楚,因此,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个根本。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二十字方针”,新型农民是生产发展的主体,是宽裕生活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建设“乡风文明”的主体,是村容整洁的建设者,是管理民主的推动者。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将推动农村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如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我们广西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当前广西各级领导值得研究的问题。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坚持贯彻党中央“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确定要实现“学校无危房、学生寄宿宿舍完善,职校技校农民培训设施配套;建有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地;培养新型农民,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农村生产实用技术”。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创造农村新生活。
二、当前广西农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民问题是关键,当前,广西各地农民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1、基础教育仍然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全区农村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7年全区已基本实现“普九”,全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教育规模和办学条件同步增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与农业、科技密切协调,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农民最缺少的正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62%。广西作为西部边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水平更是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下。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基础教育基本条件的建设的严重滞后,硬件上投入严重不足,师资水平亦偏低。
2、农村文化及农民道德素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当前广西农村群众文化的普及工作十分落后,农村文化设施亦十分匮乏,在部分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几乎是空白。近年来,一些不良的封建遗风在农村又有所抬头,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这些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阻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道德文化素质建设不好,必将严重影响农村稳定,阻碍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
一方面,农村现有的技校、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农民没有接受再教育及文化熏陶的机会,现有的职业教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都在阻碍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着农民就业的选择,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4、部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并未落实到实处
目前在广西的部分县、乡镇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个别地区还存在着教育乱收费比较严重的情况。一些地区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自己解决资金困难,“等、靠、要”的思想使很多农村地区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个别政府官员没有意识到农村问题及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以至于农民问题没有在根本上得到重视。
三、建设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的基本目标
按照全面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科技化
新农村建设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科技武装农民,提高农业及附属产业的增加值。对于乡镇企业要加强生产的技术含量,不以数量为指数,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创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环境。
2、乡风习俗文明化
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农民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关系和谐、各民族文化得到宣传和发扬,老百姓就会感觉到幸福,农民生活满意度就会高,农村生活气氛就会活跃。只有搞好农村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达到乡风习俗文明化的要求。
3、基层管理制度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务工作的根本基础,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狠抓农村工作的廉政建设,提高农村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村务工作要法制化、规范化,以提高村民对村务工作管理的满意度及参与度。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基本途径
结合广西的基本情况,要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基础教育落后是造成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使农村子女有学可上。另外,要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人才基础。
2、落实各项农村先进适用技术
新型农民要掌握一定的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在第二、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博览会四大主题之一,期间展出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为博览会期间的一大亮点。广西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吸引各项适合广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来充实和发展地区农业的技术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先进科学技术武装的农业必将积极带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3、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
新型农民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驾驭市场的能力,成为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以新产品引导市场的新一代农民。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具有较强的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的意识,但是,纵观历史,农民普遍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在现代化社会中,要成为新一代农民,还需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大力发展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集群化程度,将改变我国农民“多、散、弱”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就是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经营规模化的水平。另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农户到企业再到市场的一个完整的协作化过程,在生产中,不断加强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以及农产品加工转化及增值的过程,开发与农业相关的附属产业。
4、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技能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要从广西各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单要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更要提高仍然留守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这就要求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要立足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体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各地区农业现状和资源,立足生产实际,重点加大农作物的基本技术培训,如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技术等,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特色农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和推广项目,这种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将十分有效。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先进生产经营方式最终的操作者和实践者都是农民自己,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技能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5、加强农村道德和法制教育,丰富农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要逐步在农村建立移风易俗、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具有地方基层特色的适合实际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乡规民约。社会公民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风气好了,环境好了,才有可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
当前农村文化资源较为贫乏,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结合到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尽快建立起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新型文化模式,以解决农村文化贫乏、水平低下的问题。目前,有一些乡镇正在积极开展农村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这让农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到更多健康的精神生活。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能够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只有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结语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关注、关心、塑造农民。塑造有觉悟、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