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方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创新

[摘要]分析2001~2005年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规律,重点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培训因素入手,分析广西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现状。提出创新的培训和发展模式,为劳动力转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广西;劳动力;模式;项目培训

一、2001~200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01至2005年间,广西外出务工人数从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7%增加到25.2%,年均增长2.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新增人数从2001年的7.2万人,到2005年新增85.8万人,增长11.9倍。2005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6.84万人。但是,与全国相比,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2.2个百分点,农村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较全国高近1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3.72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都说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非常大。来,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2.2%,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这部分人中,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说明了教育与培训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素人手,分析广西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模式。

二、当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及其知识技能水平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散见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中。“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的一项基本科技培训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目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农业部等六部委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的制度。“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迅速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做法。“百万中专生计划”是农业部从2006起开始组织实施的,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用lO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计划。

目前广西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行业培训模式、民间培训模式、用工单位集中培训模式、师徒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岗位培训模式、就业引导培训模式、创业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订单培训模式、即学即用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特色技能培训模式、热点项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课堂教授培训模式、程序化教授培训模式、案例分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现场培训模式、参观访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模式分类较多,都突出了短期性、分散性的特点,整体效率不是很突出。

三、当前广西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农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广西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广西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广西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三)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全区近2/3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5%左右。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鉴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广西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广西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三、广西劳动力教育培训具体策略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达0.89(国家统计局,2004),农民工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通常要比只参加一个月内培训的工资高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关键。广西各级政府要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要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农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可持续、扩散型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发挥县乡党校、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搞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运用长、中、短期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劳动力供求衔接。二要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设置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

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岗位、工种的人才需求,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职业学校与广东省的各类企业实行联合培训,每年向广东省的企业输出6万多人。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即农村与城市优势互补,农村出现人多地少,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由于企业的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增多,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优势互补,即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发达地区具有企业优势,而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双向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培训,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总体上既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大力发展项目培训模式

项目培训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一种模式。如河北省行唐县成为闻名的蘑菇种植基地,就是利用蘑菇种植项目和项目能人李文为培训师。对全村劳动力进行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产品远销广东,带动全村农民致富。

(四)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的保障机制

教育和培训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企业和社会。它可以使个人具备就业能力,并帮助他们获得体面的劳动和避免贫穷及边缘化;企业和社会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应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但是,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部分责任。而投资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以工作场所为主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领域,企业和个人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受益方,因而被要求在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投资方面承担更大的份额。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和在使培训投资回报内部化方面存在困难,投资培训的积极性不足;个人因培训开支和风险规避心理,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政府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制定适当可行的政策和鼓励办法以保证企业和个人开展必要的培训。

(五)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是指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开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1980年创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全国15个部委联合办学,农业部主管。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办学体系。现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涵盖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每周演播22个小时,为基层县装备了地面卫星接收站,配有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

(六)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传统的农业推广是指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指把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这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代之而起的是广义的农业推广。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第一版)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这一定义已不再单纯指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了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生产条件等,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结合广西本土具体情况,农业推广内涵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