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型农民培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方面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它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启迪出发探寻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2)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那时的提出以教育促生产以生产助教育的主张。其间,他还提出为农民编《庄稼识字》等读本,提出在边区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农业常识课,使教育更能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国后,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内涵。1958年1月,他总结了我国广大师生实行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的创造性的经验,开始提倡半工半读。
(3)在农民教育形式上,主张应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兴起了民办村学的高潮,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民教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要创造符合农民生活方式和便于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创造农民自己的学校和适合的教育模式。
(4)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农民教育。在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时,他就认为农民教育应贯彻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农民是革命的动力所在,农民和农村问题要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教育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思想的转变问题,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农民会有抵触情绪,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2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邓小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和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在重点和平衡把握上不同。认为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阶级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由小生产者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从个人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时常强调在对农民的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意识到封建残余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仍然处于以分散经营为特征的状态,这就在客观上更使农村易于保存旧的传统,农民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较为困难,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观念在农村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必须在广大农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进取的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对它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关于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思想。1982年10月,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明确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正确的思路之后,我国农村最突出的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更深层次的困难莫过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低下。目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这为当代农民教育提出了现实目标。因此,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事业是不是会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对现阶段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的启示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还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化,但是关于农民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政策措施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育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用科学理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目,使青年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民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直接和有效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过早地步入社会加入到低层次的劳动力大军队伍。针对这一现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当然,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基础、农民生产经营方向、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等,结合农时季节,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地开展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并注意不要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3.尊重民意。农民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群众需求。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自愿,要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无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只会遭受农民心理排斥,陷入尴尬局面;忽视农民承受能力,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模式”,只会劳民伤财,搞成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只有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定位准、目标实,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享受到实惠。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对农民进行再社会化和角色的再分配,进行农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
4.在引导上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发动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引导、激发群众的激情。而引导、激发激情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典型说话、以典型引路、以典型辐射。一种是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典型经验,树立和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一种是以身边典型教育农民,不仅在于通过典型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典型人物介绍创业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把创业致富的技术送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的典型面前,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显然是任何说教都难以起到的效果。
5.新农村建设要鼓励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把单纯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的做法,至少改变成既鼓励劳务输出,又鼓励有为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建设家园。至于资金方面: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建立农户自立能力建设项目小额信贷制度。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自立能力建设发放小额信贷,提高农民的自立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种全新的小额信贷模式,无需担保,只要诚信,数额不大,压力很轻,定期还款,分批还清,容易承受。这也是提高农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否则,农业和农村的凋敝会更显突出,城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6.加大农村技术推广力度。普及良种良法,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按照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教授农民缺乏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使农民学以致用,学就能用。农民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极大热情。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