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

摘要: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已实施五年多,有必要对它做出政策上的评价,以利于完善和提高效率。为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实证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不同农机购置投入对农机需求的影响,进而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机投资力度,改善农机投资环境,加大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能力,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机械;补贴政策;面板数据模型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机购置投入,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本文以农机总动力表示农机装备水平。我国农机总动力从1983年的18022.10万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68539.65万千瓦。但农机总动力增长速度波动很大。

一、农机购置投入结构特征分析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因此,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作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包括江苏、山东、江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内蒙古13个省,非粮食主产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省、重庆市、陕西省、新疆省、新疆兵团18个省和直辖市。农机化投入包括一般行政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机购置投入、科研推广培训及其他支出,农机购置投入占到农机化投入的85%~95%,而农机购置投人又包括中央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单位和集体投入、农民投入和其他投入。

我国农机购置投入结构如下:首先,中央政府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投入绝对数量成倍增加,但在购置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无论是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2000年是1%,2005年仍是1%,单位和集体投入在减少,粮食主产区从3%减少到1%,非粮食主产区从4%减少到2%,地方政府投入有增加的趋势,粮食主产区从2%增加到3%,非粮食主产区从4%增加到5%。其次,农民投入在总投入中占绝对比例,粮食主产区是94%,非粮食主产区是89%~91%。最后,因为中央政府的购置补贴投入所占比例非常小,据统计,2004~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7亿元,相当于每个农民1元钱,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带动农户投入的增加,有无购置补贴政策的定量模型比较分析意义不大,但有和无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央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是对农民个人投入的替代,而是带动农民个人投入的增加,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农民的自主性很大,对农机的需求非常强烈。据统计,2004~2006年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使当年农民购机需求增加了20%~40%,还远远未能满足农民积极的需求欲望,中央政府的购置补贴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农机购置投入与农机总动力的相关分析

虽然农机购置投入和农机总动力绝对数都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递减趋势,而从2004年开始,做为中央一号文件的购置补贴政策使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新投资是对原有设施的完善或是对其功能的补充和改进,购置投入对农业机械的支持还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范围内。

农机购置投入在整体上可决定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投入会影响农机需求,为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实证研究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方法,经验分析不同购置投入对农机需求的影响。该方法的特点是同一横截面的数据单位都被跟踪一个特定的时间。采用的数据集由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时序数据构成。时间区间为2000~2006年。在模型建立之前,首先假定,农民理性地追求其收益最大化,政府则理性地追求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政府和农民在农业上的投资是同质的,可以完全替代。农村要素资源存量固定。为分析农机购置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的影响程度,本文引入双对数模型。双对数函数解释变量的系数即为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直接反映购置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状况。而且经过验证,双对数函数的拟合效果优于线性函数等其他形式。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估计,粮食主产区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非粮食主产区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1回归结果可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8.3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7.90%,且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购置投入回归系数为-0.0043,即购置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0043。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购置投入每减少1%,会导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0.0043个百分点,与理论分析一致,效应还不明显,难以在实证数据中观察到二者同向变化的特征。从地区差异可以发现,不同省份由于投入不同,对农机需求的差异也不同,江西、湖北、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八个省份的ai小于零,而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河南五个省份的ai大于零,表明投入较高的省份导致较强的购买动机,而从时间上来看,时间效应总体上是呈递增趋势,2000~2003年的dt小于零,2004~2006年的dt大于零,近三年的需求愿望高于前四年的需求愿望。这与实际情况吻合。

从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81.4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77.03%,且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

购置投入回归系数为-0.007,即购置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007,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购置投入每减少1%,会导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0.007个百分点,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效应还不明显,难以在实证数据中观察到二者同向变化的特征。

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北京、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宁夏、陕西7个省份的ai小于零,而其他11个省份的ai大于零,表明这些省份有较强的购买动机,而从时间上来看,时间效应总体上是呈递增趋势,2000~2001年的dt小于零,2002~2006年的dt大于零,近五年的需求愿望高于前两年的需求愿望。这与实际情况吻合。dt值的变化说明,市场的繁荣与否与农民的预期有直接关系,购置补贴政策强化了农民的预期,农民的投入显著增加,政策效应凸显出来。

三、结论

(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机投资力度。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在农业经济中,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将大大地快于农业劳动力的增加,甚至引起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这种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或资本深化是世界农业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土地规模与机械规模、劳动力规模相适应,可以充分发挥出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的生产潜力,取得相应的规模效益,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和活劳动成本,伴随着机械设备规模的扩大而进入种植业生产的先进生产技术,将绝对提高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没有农机,就无法进行规模经营,更无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实现农机化的发展目标看,应该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的补贴率,增加补贴收益农户数量,取消对发达地区的补贴,这样可以起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不会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政府只须给出好的政策,农民自然会创造出提高收入水平的各种渠道。

(二)改善农机投资环境,加大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能力。农业的发展,农机投资水平的提高,根本上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提高利用农村民间资本的能力。政府政策的中心年年变化,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均衡发展,政府支出不可能在某一方面长期包办,只依靠政府是不可持续的,政府支出的作用是“拉动”和“带动”民间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支出体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变直接投入为间接拉动与协调引进,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影响其他投资主体行为,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引致投资效果。

(三)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应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使人们有一个正确的预期,有长远预见,从而避免经济波动,短期投资获得眼前利益,长期投资收获更多,投资的判断依赖政府政策创造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当经济环境改变,政策发生变化时,或当原有政策的积极作用大大衰减时,就应该对原来的政策进行适时调整,要考虑企业和老百姓的利益。同时,政府干预必须要适应市场运作规律,政府的作用是改变市场条件而不是替代市场。如同市场并非万能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行为要有合理边界和限度。

在现阶段,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不断扩大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应当长期而稳定的实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