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思维方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新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引导农民增强创新意识与革新愿望,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思维方式;价值观;途径
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传统社会中农民的自主性较弱,尤其是主体意识淡薄,基本上受既定现状所支配,顺从环境缓慢变迁的节奏。现代化的农民则需要把主体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被动地寻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发展。
一、转变对待传统和变革的态度
中国传统农民历来恪守古训,以古人是非为是非,求稳怕变。这种心态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那种因袭传统、害怕变革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正在逐步跳出“重农抑商”、“重本抑末”、“重义贱利”等传统思想的樊篱,接受崭新的思想观念,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因循守旧、变通意识差仍然是农民的一大局限。因此,应当引导农民的变革创新意识,增强创造意识与革新的愿望,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社会竞争更趋激烈,变化和更新更加迅速。如果说继承与模仿是传统社会的特征,并借以延续社会,那么,创造与变革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以此推动社会飞速前进。人们正从机械模仿的传统社会走了出来,向创新求变的当今思维转化,农民的现代化也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追求创新与变革。
二、转变知足常乐和故步自封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关注眼前利益,稍有获利就“乐知天命”,以导致社会发展缓慢。现代化进程则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为“天命”所迷惑,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追求未来的美好社会生活。但在变革中,人们仍时常受着旧观念的干扰:一是小农生产,自然经济那种求安稳、知天命的观念,束缚自我改革的步伐;二是小手工业生产那种注重短期效益、盲目追求个体分散经营利益的观念,常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改革不协调,产品结构多次调整也难于达到社会需求相平衡。因此,农民在实现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小农意识,转变知足常乐和故步自封的态度,增强要求社会进步、追求社会发展的进取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的兴起,农民流动的增加,使大量的农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都市文明和多种大众传播媒介,农民的成就动机和进取精神被大大调动起来。市场经济的精神正逐渐为农民主体所接受。然而,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依赖等待、不思进取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清除。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改变知足常
乐和故步自封的态度,增强成就动机与进取精神,农民主体方能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三、转变怕冒风险和胆小守旧的处世态度
新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耕作方式,特别是开厂、办企业、搞建筑和运输等,大大超出了农民的传统经验,风险可想而知,经过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海洋的摸爬滚打,农民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大为增强。不少农民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以此成就一番大业。但从整体来看,农民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依然较低,遇到困难就表现出畏难情绪,一蹶不振。因此,农民尚需从增强风险意识及风险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风险观念,增强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改变怕冒风险、胆小守旧的处世态度。
四、转变浪费时间、不讲效率的劳动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守时惜时、办事讲求效率的观念已逐步为很多农民所接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农民的闲暇生活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现在每到农闲时,有的人外出经商做工;有的人学点农业科学知识;还有的人乐于打牌、下棋、搓麻将、拉家常、聊天、闲逛,大好时光白白流逝、消磨掉。费时间,不讲效率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必须增强农民的时效观念。
五、转变对待知识和开放的态度
目前,在农村,不重视知识的现象仍然较严重,他们往往急功近利,忽视在培养人才上的物质投入。许多农户对知识、科技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源于直观的感受,而非对科技、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中的深刻认识。不少地方中小学生辍学率不断上升,新的文盲不断增加,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质量,对市场预测的准确度及对市场信息掌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益。农民们在组织生产和经营的实践中,已体会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认识到“无才不兴”,“治穷”必须先“治愚”。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尊重知识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农民逐渐认识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要求掌握技术和提高科技素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传统小农经济具有思想狭隘、偏执的缺陷,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唯我独尊,专断意识浓厚。因而,消除农民的狭隘性,偏激性,培养其开放精神、合作精神同样是农民现代化的要求。在促进农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农民尊重知识,学习科技,培养开放精神,增强进取意识,从思维方式上,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六、增强主体意识
传统中国农民缺乏主体意识,盲目崇拜权威,畏惧圣人之言,屈从习俗的压力。许多农民往往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依附别人,随大流,在愚昧习俗面前弯腰低头,主动性、创造性仍欠缺。因此,为促使农民迈向现代化,必须转变其缺乏主体意识的思维定式,改变传统的顺从人格,培养自信、创新、进取、开放、独立的精神,树立法治纪律的观念,追求自主与自强。要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方式,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应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民主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其中关键是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在人的所有素质中,文化科技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没有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也不会有其他素质的提高。目前,中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和关键,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现代化主体的农民,其现代化的关键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现代性人格精神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就失去了依托。因此,要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素质,则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可以在农民中普及科技意识与现代化观念,既对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又可对提高农民的素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是在农村大力推广现代先进的文明文化。要提升农民的素质,改造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小生产观念和封建意识,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的现代文明文化事业,促进现代文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改造传统的农民文化。所谓农民文化,是乡民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价值观念、处世态度、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社会动机等深层心理结构。它表达的是农民的灵魂世界、人格特点及其文明开化程度。在农村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推广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逐步在文化生活中教育、陶冶、塑造、提升农民的现代素质,使农民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蜕变,净化心灵,升华人生境界,转变陈规陋俗,以逐步形成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法律观念等。
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民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中国加人WTO之后,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是依据WTO成员、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遵循的农业协议为基础的。更加开放的中国农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农民的现代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发展。农民在适应开放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脱胎换骨的改造考验,又增加了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知识的良好机遇。只要正确加以引导,运用好WTO对我有利的规则,保护好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农业、农村改造的支持,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这里的关键是因素,那就是必须加快农民现代化的步伐,切实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农业技术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告别贫困,迈向文明,走向现代化。
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农民也必将实现现代化。农民在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奇迹,与工人、知识分子一道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主体,促进与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8-10-19..
[3]牛若峰,李成贵,郑有贵.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谢小荣.公正公平地对待农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J].温州农村探讨,2005,(1).
[6]许崇生.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