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舆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关键词]社会稳定;社会舆论;舆论调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论文摘要]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文化及社会秩序稳定,等等。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以及带给整个社会和民众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正确对待社会舆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是指整体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协调而达到的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稳定包含了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等内容。因此,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秩序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产生相关影响,都可能会造成社会系统的震荡甚至无序状态。而在这一系列影响社会系统稳定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因素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社会舆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民众对社会发展或社会现象的共同意见和态度,是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的思想产物,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现象。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反映的是人们现实的生活要求和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到现实的社会呼声。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成为公众看待问题的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进而影响部分或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力、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马克思认为,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近现代文明社会以来,反映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舆论之间的斗争,往往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先导。从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社会的变迁、发展无不以进步的社会舆论作先导。而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社会舆论就成为统治新的社会制度和维持其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看法上,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及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看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一定、甚至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舆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要重视社会舆论
正因为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有很大的控制力,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社会舆论,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社会问题或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舆论。
相传我国周代就有采诗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子产很重视街谈巷议这种自发的社会舆论,把它作为巩固政权的条件。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并因才任用,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治统治而观民风、察民政,重视当时的社会舆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同样要重视社会舆论。各级党和政府部门要倾听下情,倾听民意。特别是要充分了解、重视群众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反应。在进行某些社会改革和社会政策实施的时候,更要密切注意公众的意见,认真对待群众的呼声,尽量使我们的改革及政策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由于现代网络媒体及网民数量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自身的开放、迅速、虚拟、复杂等特点,使得通过电子网络传播的社会舆论变得更加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网络的“舆论场”作用,日益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肯定。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二、开展社会舆论调查
社会舆论调查主要是采用有组织、有系统的、科学的调查方法对公众意见进行集合和传导,分析和描述社会舆论状况与变化趋势。社会舆论调查作为社会运行的报警器,对社会发展或事件走势进行预测,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倾听民众意见、群众疾苦,反映民情、民声、民意,突出社会矛盾、热点。社会舆论调查可以为政府决策机构反映舆情,提供决策依据,让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减少社会摩擦,降低改革“成本”,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比如,对“中日关系”进行社会舆论调查,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中日双方民众在对待中日关系上的大体态度。通过分析问题,了解引起分歧的原因,谋求恰当地解决途径,积极、正确引导民众的态度向正常、有益的方向发展,达到消除分歧、增进两国人民互相理解的目的。同时,政府进一步修改或完善外交政策,促进中日关系良好发展,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政府在进行社会舆论调查、重视民众呼声的同时,要加强民众呼声和政府政策的变动,使民众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和民主决策中来。这样,社会舆论调查既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和政府执政能力,又传达了社情民意,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和治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当某种社会舆论兴起时,政府相关部门就应该快速做出反映,对此社会舆论开展调查,分析引起此种社会舆论发生的原因,社会舆论流传的时间、范围、类别,辨别真伪,并及时给出对策。只有这样,各级政府才能更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掌握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
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组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思维方式、情感心理,即使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因此,社会舆论复杂多样,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同时,社会舆论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有时又是隐蔽性的。特别是群众中自发产生的社会舆论中,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有非理性的成分,他们在表达公众意志的同时,也掺杂了种种私见和偏见。
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及其自身具有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使得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执政者都高度重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政府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舆论导向。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个方面来共同努力。毫无疑问,这些方面的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出了大的偏差,也可以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宣传舆论工作的这种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实现社会稳定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也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当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事务,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舆论中既有许多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国内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助论坛或聊天室等多种方式散布错误思想观点,传播腐朽落后文化;有人利用网络宣传过激的民族主义倾向及过分的政治言辞;一些网民有时会出现偏激言词、非理性言论,甚至对他人进行攻击和污蔑,等等。这些有时会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形成良性网络舆论环境,有时会引发负面效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甚至给我国外交决策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等等。因此,为了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让其对社会舆论产生正面的引导,就必须积极强化对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必须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内在要求、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执政党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导引信仰追求、示范道德典范、倡导观念潮流、促成价值认同。同时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不要盲目模仿西方社会所谓的“新闻自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一切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和精神,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四、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监督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件进行评说、披露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新闻媒体运用社会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引起中央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促成问题的解决或状态的改善。舆论监督覆盖面广、迅速及时、震慑力强,“不怕上告,只怕登报”,因此被人们誉为“社会雷达”和“无处不在的眼睛”,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非典”事件让人们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谣言止于媒体”,媒体是信息公开的载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舆论监督使问题进一步透明化,人们不再慌乱,而是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重庆的“最牛钉子户”事件,曾经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全国舆论一片鼎沸。但最后事态不仅没有恶化,反而在全国舆论的关注和压力下,当事双方顺利达成和解。因此,恰当的舆论监督可以化解社会冲突,使矛盾趋于缓弱,并最终得到良好地解决,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舆论监督,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对传媒舆论的调控和引导,同时加速立法进程,使舆论监督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并且要确保政务信息公开,保障新闻媒体与公民的知情权。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对网络政务信息的规范和管理,确保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充分认识社会舆论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同时,作为新闻舆论监督部门,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有坚持舆论监督的气魄和胆识,同时又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提高新闻记者的水平和素质;还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群众观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做到实事求是,保持新闻的真实性。社会舆论监督,要做到,“有利于社会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