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馆藏书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分析信息需求多元化及表现,论述其对藏书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制定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的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
信息需求是图书馆藏书发展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局面,这必然对图书馆藏书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根据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制定藏书发展政策,是目前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1信息需求多元化及其表现
1.1信息需求主体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使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信息需求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对信息有了迫切的需求。各级党政机关的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需要信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离不开信息;企业职工就业与再就业需要学习和更新知识;农民科学致富和走向市场,缺少信息便寸步难行。所以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信息需求量迅速增长,也使图书馆读者类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1.2信息需求内容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使信息需求的内容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如党政部门需要有关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信息,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信息需求则涉及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金融投资及政策、法规和管理等方面;农民不仅需要科学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信息,而且需要市场预测、产品销售方面的经济信息;城镇居民的信息需求也涵盖了商品、劳务、教育、金融、文体等诸多方面。总之,信息需求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体现出很明显的综合性。
1.3信息需求方式多元化首先,从文献类型上看,读者信息需求的来源由原来的单一文献类型向多样化的文献类型转变,一是由过去主要需求图书和期刊,逐步发展到需求科技报告、产品样本、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会议录等时间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种文献资料;二是不仅需求印刷型文献,对缩微型、音像型、尤其是机读型资料的需求亦在激增。其次,从信息获取渠道上看,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网络信息等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迅速崛起,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人们已越来越多地利用数据库、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而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扩展,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出版物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将为人们信息渠道的多元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4信息需求结构多元化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刺激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又由于信息需求主体本身存在着差异,人们对信息需求内容与满足方式的要求也不一致,使当前的社会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性的特点。从读者信息需求的目的上看,主要有研究性需求、求知性需求、证实性需求、解疑性需求、娱乐性需求等;从读者信息需求时间持续长短上看,出现了长期的、短期的和瞬时的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内容的学科性质来看,表现为专业性信息需求和综合性信息需求。此外,从文献的载体、交流渠道、形式、文种及信息产品和服务方式上看,还表现为不同载体、不同交流渠道、不同文献形式、不同语种、不同信息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信息需求并存的局面。
2信息需求多元化对藏书发展的影响
2.1对藏书结构的影响
2.1.1对藏书学科结构的影响。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一般是从学科角度反映出来的,学科结构是藏书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社会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人们的信息需求分散在大量的学科门类中,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确立,社会对经济及其相关学科和一些新兴学科的知识日益重视,一些学科如金融、法律、新闻、旅游、管理等的信息需求量日益增长,而传统的人文科学,如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逐步缩小。信息需求学科结构的新特点,给图书馆确立馆藏文献学科结构增加了难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广泛的综合性信息;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对重点学科的信息需求。因此,藏书学科结构的合理化与否对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图书馆必须科学准确地划定本馆藏书的学科范围,协调各学科藏书的比例,与其他馆的藏书形成系统的藏书体系,以适应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2.1.2对藏书等级结构的影响。不同类型、层次的读者所需求的文献信息,在内容、类型和深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对管理决策信息的需求,既有宏观决策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信息,还有微观决策方面的、实用性较强的信息。科研人员对信息的专业性和专深程度要求较高,而农民和城镇居民则希望得到一些引导型、实用型的信息。所有这些都分布在内容深浅不同的文献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就必须根据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划分出若干层次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所应达到的目标,建立合理的藏书等级结构。可见,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增加了藏书结构的复杂性。
2.1.3对藏书时间结构的影响。社会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记录知识的载体——文献的增长和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读者对信息的新颖性、时效性越来越注重。科研人员希望了解最新的国内外科研动态;企业也希望利用新颖、高效的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而广大的学生读者也迫切要求了解国内外社会的现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针对这一状况,各类型图书馆必须努力扩大新书的入藏量,改变馆藏文献的时间结构,这样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从而确保藏书被有效利用。
2.1.4对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影响。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对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图书馆只有建立多样化的文献类型结构,才能满足人们多元的信息需求。文献类型结构的多样化一是要求在出版形式上,要合理安排图书期刊和特种文献资料的入藏比例。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读者需求协调好三种文献形式的入藏。另外,多样化还要求在载体形式上不仅要有传统的印刷型文献,更要加大缩微型、音像型、机读型等文献资料的入藏比例。尤其是机读型文献,由于其存贮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检索效率高等特点,很受读者欢迎,发展势头迅猛,因而应该成为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对文献资源保障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献资源建设处于分散、无序、各自为政的状态,在宏观上没有整体规划,在微观上彼此间缺乏分工协调,各图书馆往往不同程度地盲目追求藏书数量,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地决定本馆的文献收藏方针,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然而文献数量的迅速增长和书刊价格的上涨,使单个图书馆没有能力做到全面收藏文献资料,反而造成文献收藏的重复和遗漏,大大降低了文献资料系统的保障功能。因此,文献资源个体保障方式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藏书发展必须从全局出发,由全社会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联合起来,整体规划,分工协调,采取文献资源联合保障的方式,建立文献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共同满足社会的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3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藏书发展政策
3.1采访政策采访政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入藏文献的质量和读者服务效率的高低。所以,制订采访政策不仅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还要以本馆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基础。图书馆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馆读者信息需求的特征,科学确定各学科、各层次、各载体类型及各文种文献的入藏比例,并扩大新书的入藏,满足读者对信息新颖性、时效性的需求。在制订采访策略时,应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固守传统藏书模式,无视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对新型文献信息载体的搜集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持消极态度;另一种是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馆藏文献资源,因而忽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实际上,目前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在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中,各有其功能和优势,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因此,在制定文献采访政策时,要合理安排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比例,实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置。
3.2经费分配政策经费短缺是目前图书馆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图书馆采取了压书保刊、舍书保刊、压缩复本,甚至减少品种的做法来摆脱困境,但这样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影响了对读者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靠传统方法已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应着眼于建立文献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和以网络资源为后盾的立足点。在制订经费分配政策时,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出发,购买读者经常使用的文献,并合理安排各类文献的经费比例,形成本馆的藏书特色,而对于很少有人问津及价格昂贵的文献则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方式解决,特别是可以依靠网络资源来满足。同时,图书馆压书保刊等策略也应有所改变,目前许多刊物可以通过光盘数据库、网络等信息源获得,而且光盘数据库容量大,往往含有多种或多卷册期刊,与等量的印刷版刊物比起来,价格便宜得多且易获取;对一些需求量大的文献,不仅要保住品种,而且要适当增加复本。
3.3资源共建共享政策这是满足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根本途径。建立文献资源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有限的文献收藏与巨大的文献信息需求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资源共建共享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正确的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政策,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建立跨行业、跨系统的协调机构,并强化其权威性。建立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需要开展文献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协调各地区、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发展图书馆现代网络技术,研究制定布局方案、合作协议等。因此,建立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协调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力,以确保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切实实施。
第二,制定地区或系统的文献资源布局方案和藏书协调计划。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际状况,依据文献资源调查结果,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及地区或系统布局方案,规定各类型、各级别图书馆在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中的等级层次及文献收藏级别。同时要制定藏书协调计划,协调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分工协作,提高整体藏书的完备程度和信息容量。
第三,各馆应按协调计划的要求,建立特色馆藏。资源共建共享要求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中的成员馆必须按照藏书协调计划,保证本馆收藏的文献完整系统地入藏,形成各自的藏书特色。各馆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相互利用馆藏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第四,建立文献检索服务体系。联合目录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的联合目录收录文献的总量不大,而且覆盖面小。而机读目录拥有大量的、覆盖面广的书目记录,如将各地区、各系统的书目数据库联合起来,建成大型的综合性的书目数据库,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把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作为制订藏书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五,建立投入与贡献相平衡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目前资源共享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一种利益平衡机制,难以保证参加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每个图书馆都能获得与其投入相应的利益,因而使一些投入多、获益少的成员馆失去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建立起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使参加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每个成员馆,能够依据他们的投入和贡献,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调动起每个图书馆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继武,肖希明.文献资源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汪冰.关于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的调查与分析.图书馆,1995(3):1~6
3肖希明.我国图书馆应重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44~49
4刘磊,戴廷辉.1996~2050中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战略构想.图书馆,1996(1):16~21
5刘磊.当前我国社会科学信息需求特点分析及对策探讨.情报资料工作,1997(2):18~22
6吴开华.文献资源共享和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