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迫切且最具有挑战性的是“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其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1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累积性剩余。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的原因。
(2)替代性剩余。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3)波动性剩余。我国现在约有一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一遇大的经济波动或其他风吹草动,就会被迫回乡。这种波动性剩余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但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稳定的影响,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却比还未进城打工、隐性失业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得多。
(4)消费性剩余。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会不断下降。其中包括消费者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重视工业品和劳务的消费转化,这种转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主要以提供食品为主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以提供工业品和劳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空间,这就引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冲动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的制约:
(1)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教育经费与适龄人口的匹配不相适应,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缺乏,教学条件落后;另一方面,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低,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镇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进城打工的农民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业内部扩大就业的空间不大。当农业朝着现代化发展时,劳动力的投入对增产的作用会大为减弱,农艺、机械和化工产品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发突出。当这种替代作用累积到一定量时,对劳动力的排斥现象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使整个生产过程发生节省劳动的情形,劳动内部的就业机会非但不能增加,反而有减少的现象。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受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近些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滞缓,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劳动就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加上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济效益不佳,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影响。
(4)没有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权益不明晰。土地所有者主体及土地预期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使得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使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纠纷不断,大大地降低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速度及数量。而农民土地不退出,农村土地的细碎分割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也就意味着农民的转移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5)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得不到生活保障。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中国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是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却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种种保障制度,又加上自身渐渐远离土地,正日益处在一种尴尬境地: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干着和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却不被城市所承认,同时由于没有工人身份,他们没有组织,没有参加工会的权利,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没有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
(6)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
3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1)从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继续促进乡镇企业稳定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为重点第三产业。
(2)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关键是发展经济。首先要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兴办各种企业,其次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房地产业。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除了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给进城农民一定的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改善小城镇生活环境,增加吸引力,而且通过道路交通、供电网络、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也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
(3)农业内部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选择。
①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②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③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开辟农业内部就业的新领域;④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
(4)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要解决我国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使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抢占国际劳务市场,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首先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的认识;②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③放宽劳务输出的领域,增大就业的空间;④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⑤建立完善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
3.2逐步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
从近期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以下措施:
(1)素质教育保障。
尽快推广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农业技术方面多为农民搞点技术培训,多进行点试验示范,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必要性。
3.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证
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就业政策,保证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此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加快步伐,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得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同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受益者。
3.4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农村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否充分发挥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衡量土地产权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
(1)发展土地股份合作。
(2)进行土地规范流转。
(3)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5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增加组织、宣传、服务的力度
政府应当做到:
(1)广泛搜集市场用工信息,为外出农民工搭桥、铺路;
(2)宣传、组织与领导农民进行劳务输出;
(3)对外出打工农民提供权益保护功能;
(4)对外出劳动力提供跟踪服务;
(5)知识培训;
(6)培育市场中介组织,疏通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渠道;
(7)依法整顿劳动力市场,规范中介组织行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有待解决的一项世纪工程,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农村经济能否走出发展困境,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合理、有序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靠单方面的政策,它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努力。尽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一过程将是漫长和艰难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只要我们群策群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相信在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经济信息,2004,(6).
[2]赵海东,王治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
[3]蔡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与转移分析[J].新西部,2006.
[4]荆毅,王治国.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