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文化和西部大开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道德文化的支撑力量来自于道德主体。道德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稳定和持久的动力源;是调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是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信用基础;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和谐环境和道德支撑。
道德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不仅对人的言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的调节、约束和规范作用。特别是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难以调节到的地方,道德的调节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甚至起到其他力量难以起到的作用。道德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为改变西部地区的面貌而贡献力量,是一个理论上、实践上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道德文化的功能与道德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着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从历史上看,我国素有“以德治天下”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独有智慧。其力量之大,使一个如此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泱泱大国,虽经几千年的变迁,仍维系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礼仪道德即是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德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正如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道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它不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调整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特别是在市场、法律、行政手段难以调节到的地方,道德的调节作用显而易见,不能忽视。
二是认识功能。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德与非德的界限是什么,使人们分清善恶、明辨是非,从而自觉地抑恶扬善。
三是教育功能。道德是人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引路人和影响者。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成为一个道德纯洁、思想高尚的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教育。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四是内省功能。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即人们常说的“良心”。它对个体的行为的判断、选择、控制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调整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结果,激励人们抑恶扬善,有利于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六是激励功能。道德又是一种实践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不断地激励道德主体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我,拼搏进取,增强人格魅力和综合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道德文化的支撑力量来自于道德主体,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我们把它称之为“道德力”。根据道德的含义,我们可以把道德力界定为:主体的“内得”能力(即主体道德修养力)和“外施”能力(即主体的道德实践力、道德影响力和道德创新力)。
一是道德修养力,即主体“自我改造”(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道德修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体认识自我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首先要认识“道”,对既定的行为规范、善恶标准进行了解和领悟,同时以既定的行为规范、善恶标准为准绳进行自我反省与磨炼,以达到既定行为规范、善恶标准要求的道德境界,形成一定的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
现实生活中,人的道德修养能力存在着差异。因为,道德修养一方面与主体自身认识力有关,另一方面与主体的政治立场也有直接关系,再一方面道德修养也受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道德氛围以及主体接受教育的内容、程度的影响。二是道德实践力,即主体把自身“修得”的“道”付诸实际行动(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过程)的能力。道德实践实际上是一个“行”的过程,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外化。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道德理念(包括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之后,通过付诸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价值。三是道德影响力,即主体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美和善的道德行为吸引、感召、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品质及崇高的道德人格引起人们对他的信任、赞誉、钦佩,最后从行动上进行学习和效仿,使其高尚的品德发扬光大。人的道德影响力与人的地位、工种、级别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平凡的人,也可能具有巨大的道德影响力。四是道德创新力,即道德主体对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的一种改造和创新的能力。道德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建设是存在于每一时代的话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根据时代要求对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体系、道德规范等进行创新与革新,这种改革与创新同样也是主体的道德力的体现。
二、道德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力量
西部大开发虽然涉及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但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和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这里从道德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来阐述道德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
第一,道德文化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和持久的动力源。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发轫于人们的物质利益冲动。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事实上,物质动力仅能解释一部分而不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特定的关于人生的价值观的支持,一旦物质欲求基本满足,人们的经济动力势必日益式微,全局性的经济增长也随之陷入停滞。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韦伯认为,勤奋节俭、恪守诺言、改革者或企业家必须坚强的性格是促进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的精神动力。而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特质的人是什么样子?又是如何获得这种精神特质的呢?韦伯认为,自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以马丁·路德(1483~1546)和让·加尔文(1509~1564)为代表的新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具体表现在:一是新教为世俗生活和谋利动机作出了道德解释,二是新教为勤勉劳动和尽忠职守奠定了道德基础,三是新教为人的欲望的恶性膨胀提供了伦理禁忌。马克斯·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尽管有其阶级性、理论性、时代性的局限,但他从伦理和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二者的因果联系及其动态关系,从而促使人们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探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或动力,为后人开辟了新的视角,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伦理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和伦理道德建设特别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经济成就,而不是对个体肉欲的追求,这本身就是某种道德判断的产物。这种道德判断要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么是长期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在多数场合下这两种情况是结合在一起的。世界上有的国家或种族显示了持久不衰的生命力,而另一些国家或种族则不具备这种生命力,往往与该国家或民族中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数的多寡及这种人能否不断地涌现出来有密切关系。德国经济史学家维纳·桑巴特在《资产阶级》和《现代资本主义》等论著中对前近代以来长期控制世界经济命脉的犹太人的民族性的考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断言,经济增长的发生有赖于支持它的道德判断的形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则要求这种道德判断占居统治地位并得到巩固;同样,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必然伴随着这种支持经济成就的道德判断的解体。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个人享受、拜金主义也是一种道德判断,但是这种以个人的物质享受为利益取向和动力源的道德观念难以维持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持续经济进步。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道德观价值观相比,新教伦理的创业动力更不可同日而语。毫无疑问,共产主义乃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道德体系,它在持久地激发企业家创业动力方面具有其他任何道德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中国西部,企业家本已十分缺乏。与需要相比较,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奉献精神,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事业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企业家的道德水准决定着企业的道德水准,企业的道德水准又对社会道德产生着重要影响。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如果企业家及企业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就从经济的最初领域和基础环节防止了各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从而净化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远大抱负,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甚至共产主义道德观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是西部大开发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第二,道德文化是调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马克思主义认为,凡要进行生产和经济
活动,一方面要协调好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关系,即处理好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还要发生人与人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经济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之间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处理好、协调好,否则,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除了采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措施外,还必须运用道德特有的规范和调整功能进行协调。
对经济活动中的人们行为的调节,道德与政策、法律可以说是一对最亲密的兄弟,不同但却可以互补。违法肯定不符合道德,但不违法不等于符合道德。人们都知道,政策、法律和道德不是一回事。政策和法律的调节是强制性的,是刚性的。执行则有利,违反则有害。而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往往是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依赖于市场行为主体的道德水准,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利与害联系起来才能显现出来。虽然道德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是柔性的,但道德确实可以作为政策和法律的补充,来调节经济生活。道德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它既能够通过制定诸如利益互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保护生态环境等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人们在资源配置、人才交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用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调整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它还可以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评价等活动,运用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方式,把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变成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价值取向和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进而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人格和良知。这就把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外在的行为准则变成了内在的道德律令,由外在的社会立法变成了内在的心灵立法,由他律变成自律。只有使市场行为主体达到这种道德自律,才会有自觉的、规范的市场行为和严格有序的市场规则与秩序,才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律、政策和道德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道德文化是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信用基础。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对于订立契约的双方而言,能否遵守契约,成为该经济运作方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中,一个“经济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出于获利目的而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弄虚作假欺骗他人,必将破坏经济信用关系,使契约双方均无法达到获利目的,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仅仅依靠法制来维护经济运行秩序,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将道德的力量作为主要的辅助和补充,在更深的程度和层次上与法制一起规范西部地区经济的运行,那将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根本的是依靠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但也要做好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与东中部经济发达省、市之间,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对口协作、支援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经济合作和吸引资金、技术的基础条件。如果失去了信用保证,西部地区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会付出惨重代价。
第四,道德文化为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中国西部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落后、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质支持,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支撑。这是因为,无论是继续推进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还是深入研究和统筹规划西部地区重大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合理聚集和集约发展,都需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相邻地区、相邻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这几对利益关系,依靠的是全局观念、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而这又恰恰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五,道德文化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都在西部地区,许多自然保护区也在西部地区。
但我国西部又属于典型的自然生态脆弱地区。具体表现为:气候干旱,风多;降雨量少,且相对集中,强度高;西南山高坡陡,土层稀薄,西北土壤疏松,植被稀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森林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较低,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等,成为西部开发诸多不利因素中异常突出的一个。要实现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要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既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又要吸取其他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有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坚持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人们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活动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锐减等生态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原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加速和加重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还极大地削弱了经济发展基础,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道德理论认为人类与大自然就应保持一种公正关系,就是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环境道德理论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只有在这种双重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的。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同社会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因此,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从人类的责任上来寻求道德共识,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道德建设,发挥环境道德的教育、导向、调节和平衡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妨碍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破坏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