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所以存在就业难现象.是由于社会需求、社会管理以及就业者本人等多方面存在的不协调因素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需求要理智;高校要恰当定位,务实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紊养和就业技能。
论文关键词:大学就业;就业市场;社会需求;就业观
随着我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了峰值,今年毕业413万人。笔者认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应做研究分析。
一、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现
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使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了大幅增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15%.已进人大众化阶段。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还是太低了!我国的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明显偏低2O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总人数不超过10OO万人。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比重仅占1.38%,而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即使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
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市场中存在不理智、不科学的因素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需求市场中出现人才高消费等不理智现象,用人单位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忘记人力资源成本等,一味强调高标准、高学历条件,原本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由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硕士、博士生做,形成了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赞现象,造成了.供求上的错位。这种错位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教育投入的浪费,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程度。
此外,社会需求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日趋理性和务实,然而仍然存在培养上的盲日性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脱节,造成教育提供的大批人才并不是社会急需专业的人才,形成了供求的脱节,产生了“相对过剩”.所以高等教育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社会管理中的不配套、不协调的因素
毕业生就业已经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化的模式,然而社会管理中依然存在太多的不匹配、不协调的因索制约着就业市场的发展.限制着毕业生就业。合资、民营以及其他等经济形式的发展为社会就业带来机遇,然而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方法不能适应这一要求。计划经济制度下人事管理的观念、方法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管理上仍然存在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公平待遇现象,非公有制企业在用人手续上、人事管理上渠道依旧不畅通,造成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就业。此外,一些地区出于本地区的发展原因,制定本地区的人事管理办法.限制高校毕业生的正常流人,人为地加重了就业难的程度。再有,国家一再强调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创业等宏观政策,可是各地区在实施上动作迟缓或者主动性不够,致使落实上出现问题,制约了新的就业成长点的发展。
(三)毕业生个人、家庭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应该以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面对就业。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建立,突出了就业主体的主动性地位,所以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是制约其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学生的家庭在就业观上严重落后,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精英化教育的“包当干部”等国家分配阶段。一些学生的就业观出现问题,在选择时一味的追求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待遇,而忽视了基层岗位,形成了千军万马蜂拥在大城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国家急需的基层、农村、西部等重要岗位却“门前冷落鞍马稀”,造成了一种生源来源广泛,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很单一的人才流动的不协调,职业选择不理性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存在问题,事业观、发展观不科学,这样的心态势必严重影响就业。此外,市场化就业模式对求职者的要求严格了,要求毕业生在进入市场时不仅要具备科学的择业观,还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生涯构想和完善的求职能力,目前的毕业生缺乏这样的技能,如何面对职业市场,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把握机遇是一门技能。而我们的教育、我们毕业生在这一方面严重的“先天不足”,没有经过相关的训练,求职技能低下也严重地制约其就业。
三、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的思考
(一)用人单位应从实际需要出发
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处理需求时不要被假象迷惑,切实从需求出发,不盲目攀比高学历,要务实要讲究劳动力的成本核算,要符合经济规律。因为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高学历而应该是达到单位和个人最佳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层次的要求。
(二)高等教育要恰当定位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所以要求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科学,要密切社会需求,要有前瞻性。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根据自身的培养特色,分析目前就业市场状况,预测未来的市场发展,科学地制定计划,而不是一拥而上,只顾眼前,这样势必造成大冷大热,很难达到适销对路的要求。
(三)高校必须紧迫地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是提高就业市场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途径,面对就业的毕业生必须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必须对自己职业能力、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一个与社会需求和谐的科学就业观,必须有求职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这些全都依赖于高校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相关的师资、配套环境建设,变大众化指导为针对性指导,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