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制的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以“三个实践”为内容,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
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学院团委按照“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的要求,以“青春燎原计划”为统揽,围绕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切实加强高校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大举措。学院根据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通过三个环节来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一)生存性实践教育
学院团委通过生存性实践教育锤炼青年学生生存的本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社会化技能,组织开展社会生存技能训练、危机生存训练、道德规范养成训练、自然生态调查、社会生存状况调研、社会考察导航等工作,在大学生自励、自立、自信、自强的生存性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正确阐释与解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与判断。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变处理能力。
(二)发展性实践教育
通过发展性实践教育锻炼培养青年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本领。组织开展生涯规划、素质拓展、人际交往、活动策划、职场模拟等活动,在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意义的前提下,带着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判断,组织学生尝试在实践中处理这些关系,体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实际行为方式,在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贡献性实践教育
通过贡献性实践教育在学生自身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组织学生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科技服务、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等工作,以自己和团队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引领社会价值方向,引导社会文明风尚,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价值向社会价值的升华。
二、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入扎实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寒假、暑假的全覆盖、常态化,努力开创“践行雷锋精神、争当时代先锋”的生动局面,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学院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品牌活动和重要抓手。在校期间,引导学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利用课余时间走向街头、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成才需要,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以科技推广、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社区援助、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院每年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寒假社会调查活动,活动覆盖了城市社区、农村、中小企业。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农村,开展家电维修、法律咨询、食品安全、计算机技能培训、义务支教、关注留守儿童、环保宣传、法律援助、家电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实施“进乡入企,理财培训”、“粮油安全,社区行动”、“对接园区,服务外包”、“携手中职,辐射提升”四大举措,服务偏远农村、城市社区、困难企业。近年来,分别与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鲍集镇等单位建立帮建关系,共协调支出资金10余万元。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百优志愿服务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在给本校青年大学生搭建实践、见习平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以校地党建共建为载体,探索创新服务地方新模式
(一)校地党建共建搭建了高校、社区党建共建的新平台
选派大学生党员义工进社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通过建立高校社区“双培养”大学生党员制度,高校院系与社区党组织共同负责大学生党员义工的培养考核,把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培养链延伸到社会,促进了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二)校地党建共建有利于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新平台
选派大学生党员义工进社区,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施展聪明才智的更加广阔舞台,创造更大空间通道。他们通过走进社区基层一线,融入社区、融入群众,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的甘苦,体验基层生活的辛酸苦辣,在“社区课堂”里磨炼了意志、砥砺了品格,增加了社会阅历、增强了实践能力、树立了宗旨意识。
(三)校地党建共建有利于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
在大学生党员义工进社区活动中,企业不仅可以充分了解进社区开展活动的大学生党员义工的能力素质,从德、智、体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还可将此作为培养和发现人才的重要机遇,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党员义工,力争大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就业,就可以适应岗位的需要。
三、以“精神”为指导,将思想引领融入实践全过程
学院座落在总理故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利用淮安本地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坚持以“恩来精神”育人,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时代要求,将大学生思想引领融入实践全过程,让“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志愿服务当中。
(一)将实践服务扎根学子心中
学院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纪念馆、童年读书处和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精神”,制作“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展板,在社区、学校、乡村巡回展出,推进学习实践“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学院团委每年都定期选派大批青年志愿者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一方面协助基地开展“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宣传“精神”的过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并以他们为骨干,带动全院“精神”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院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成才需要,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以科技推广、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社区援助、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人格得到熏陶,意志经受磨练,加深了对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他们树立了远大理想,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奉献中追求完美人生。
(二)将“恩来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全过程
引导学生时刻牢记“精神”,通过实践锻炼,亲身体验,形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组织成立“爱心服务社”,在江苏省淮安市博爱康复中心挂牌成立“大学生党员爱心服务站”,多年来一直坚持实践“精神”,为社区的敬老院和学校周围的孤寡老人、贫困户、残智障儿童送去了无数的爱心。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服务社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做到实践主题与时代特色相符、基地建设与实践环节并重、社团活动与全员参与共赢,打通社会实践与课堂理论学习之间的通道,构建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体系,为师生志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践锻炼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作者:李加美朱绍勇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