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确立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涉及到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党的五代领导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表述,但万变不离其宗,实质性的东西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特色的科学概括,也是衡量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德育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觉悟是第一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了解国情,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里,邓小平其实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总体方针。“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使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促使人的现代化。

基于对“”的反思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邓小平力主教育改革,强调改变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把受教育者带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去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同志曾经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志也指出:“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3年5月2日,亲自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他勉励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对于如何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强调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得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尽管这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其实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无裨益和启发的。综上所述,五代领导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主张让学生联系社会,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过社会实践,光听课堂上讲,知行不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实效,学生没兴趣,更谈不上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紧迫性

伟大的中国梦在催促着大学生早日成才,大学生要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走出自我的藩篱,投身社会,亲近群众,誓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出彩。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明确的启示,那就是“走向社会、深入群众”。目前,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历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校园;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从寝室、课堂到食堂,既简单又忙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每天接触较多的是个人的创造、名人的成就,这就会导致一种错误倾向,轻易地把重视知识变为单纯地崇拜名人,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大学生这种通病如何根治呢?只有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联系人民群众,体验群众生活,感受群众力量。另外,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这就容易使他们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书本知识来自于实践,其正确与否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实践中学习、奋斗,走上成功之路的。

然而,近几年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外语、管理和计算机等新知识和“”前的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优势,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一些用人单位经常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是高分低能,自以为是多而自以为非少,好高骛远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甚至有单位领导说,“前的大学生毕业当年就可以用,而现在的大学生三年以后才能用。”此话不一定确切,但现在的大学生脱离社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源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性、滞后性和不作为,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实践,联系群众。这些年来,本人作为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迈入尴尬境地的状况深有感触。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只要抓好专业教学即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教,而学生不买账,不愿听,所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逐渐地就失去了教学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空洞无物,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对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这些问题的存在,令人忧虑也催人反思。本人认为,还得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找原因,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解放初期,学校很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再教育,诸如迎解放、、抗美援朝、统购统销等一系列活动,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加深了解。学校还主动联系一些工厂和农村,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劳动,与工人和农民打成一片。在那个年代,学生思想脉搏的跳动,与新中国前进步伐是同步的,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是紧密相连的。当时的大学生至今都很怀念那火热的大学生活,对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并不觉得是浪费青春,耽误人生,而是深切地感受到获益匪浅,终身难忘。“”之前的十年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通过红专辩论、参加劳动、参加军训,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实效,成果辉煌。其实,只要高校继续发扬光荣传统,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搞社会实践,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很配合的,本人对2013年凯里学院组织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本人所指导的315名学生中85.4%积极而认真地做了实地调查,他们感觉获益匪浅,思想触动很大;14.5%的学生没有进行实地调查而只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资料,敷衍了事甚至抄袭。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社会实践的,认为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民生产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就勇于开展自我反省,以后一定要改变浪费粮食的陋习;比如,有些学生在企业单位打工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就积极剖析自己,以后要克服自己狭隘的自私心理,乐于助人,积极与同学和谐相处;还比如,有些同学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看到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方面对改革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对家乡对祖国充满了热爱之情,等等。一句话,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四、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法国经济学家让莫内曾经说过:“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要始终贯穿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了解社会,学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融洽群众感情,在社会实践中既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化人”之目的。如此看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全国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搭建了便捷而宽松的平台。大学生在校时就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的重要一课。参加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道路。实践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向群众学习,向实际生活学习,以便正确认识政策,了解国情,运用所学知识为群众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社会,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高校可以把地方党政干部、厂长、经理,还有各个行业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社会精英请进学校,给学生做报告或讲座,讲天下大事、国家大事,介绍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这样,对学校来说,也增加了一份关心和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对大学生来说,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提供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机。通过这些报告或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学习先进人物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追梦精神,从而使大学生汇聚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去辐射和传播正能量。

作者:苏庆华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