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梳理
在国际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其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社会实践模式基本是围绕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领域展开,基本做法大体是立足社区、企业或专门的机构,进行实地实景的现场体验,如新加坡的“教育工厂”和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充分实现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从国内来看,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体系日益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具体实践来看,基本模式主要包括调研探究型、现场服务型、实地体验型等,其基本做法是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现场参与、见习实习、服务活动、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将思政课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通过联建或独建的方式,拥有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予以政策保障,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学分评分细则》、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实施办法》。可以说,社会实践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围绕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也日益得到强化。一些学校也推陈出新,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互动、一二课堂一体”的教学模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为主体推行“2345”实践教学体系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一)创新实践模式首在教学理念重塑在众多模式当中,不难发现,人们更注重的是“器”(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而忽视了“道”(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内涵塑造。就当前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来讲,无论从组织施教部门还是施教人群,都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一般来讲,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理念重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领导理念转变;二是教师理念转变;三是学生理念转变。从教育部门及教师来讲,很多停留于这样一种认识:思政课社会实践就是一个教学方式,是弥补课堂讲授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施教部门或教师甚至将其作为一些教学任务,认为完成任务就行,不用深究其要义,而一些高职学生更是认为社会实践课就是玩。这些错误认识究其根源是没有深刻认识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真谛。要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重塑理念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重塑应当立足于4个服务和3个反对,即“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长远”。服务学习即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完善教学的一个必要手段;服务学生是塑造全面素质和完成人格的学生之必需;服务社会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应当有益于社会实际需要而不是流于形式;服务长远是指思政课社会实践不仅仅是短期的一个教学活动,更主要的是其长远效益。3个反对是:反对因教而实践、反对因考核而实践、反对形式化实践。要做到4个服务和3个反对,就必须夯实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认清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二)创新实践模式重在夯实基础
1.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在实践,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它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将现实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使理性认识从现实中来,再到现实中去指导现实,从而真正实现理性认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就是一个基本的实践过程,它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模式的反复实践,从而探索出真正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从教育学自身发展来讲,有着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分析教育学及马克思主义科学教育学的不同流派观点,这些主张的存在客观决定着教学方式手段的主要内容,观点不同,侧重也就不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主张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运用实践观指导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2.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础。任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都不能离开现实的客观存在。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其特有的现实背景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一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自本世纪初,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由单纯的说教开始向实际体验侧重,开始注重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也及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进一步改革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理念,将实践教学及时纳入了教育体系当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切实感悟,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005年,和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就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二是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实际需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师生搬硬套、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大学生不但要专业技能优秀,而且还应涉猎广泛,要有一个综合的知识结构。思政课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上能够做到“德”与“才”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在坚定人生价值观的同时,也增强了多学科的修养,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四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特色功能的实际需要。高职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使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单纯的理论教学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因此,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彰显这一特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必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发展紧跟形势,才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3.社会实践的本源要求。从社会实践教学的本旨出发,社会实践能增强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感,培养应有的道德情感。笔者认为,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强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施重在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道”的修养;而专业学习重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是“器”的锤炼。这固然与思政课本身性质有关,但也与学生实践过程有关,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有切身感悟。
(三)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必须坚持方式手段创新方式手段创新是保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活力和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要做到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要深刻了解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演进过程。从高职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以来,基本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堂内实施阶段。在该阶段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将实践应用于课堂之内,比如观看影片、进行讨论等。教学过程中固然添加了实践要素,但也仅仅是一个调味剂,还未能走出课堂,真正发挥作用。第二阶段是走出课堂阶段。其主要表现为非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比如主题教育、演讲读书、专题讲座等,实践的地点主要在校园内。第三阶段是走出校园阶段。主要是通过参观考察、公益服务、实地练习、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或实习时间进行。第四阶段是基地推进阶段。在此阶段,社会实践越来越受重视,高职院校基地建设不断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有了基本保障平台,通过对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地保证了教学实效。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中,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管理日渐规范,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效果日益突出。要进一步加强方式手段创新,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扬弃,才能取得实效。
2.要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关系。毋庸置疑,思政课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拓展,课堂教学为社会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教学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忽视或贬低任何一方的地位和作用,整个思政课教学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本文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合理安排好二者授课时间的比例。无论实践教学有无单独增加学时,实践教学时间所占总学时比例不宜超过40%,这样一来可保证课堂理论教学的连贯性,二来可以集中主题,深化认识。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实践教学对经费、场地、环境等因素也有很高的要求,应当给予侧重,避免流于形式或实施不到位。3.要实现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高职院校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形成了实习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等多种基地相结合的格局。作为社会实践的载体平台,这些教学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基地在各有特色的同时,整合力度还不够,还不能够综合利用,发挥合力。所以本文认为,应当重点思考如何将这些基地有效整合,由点到面,形成最大合力。4.要始终坚持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面临新问题、新形势能够敢于突破,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在原有资源要素上能够实现扬弃,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因循守旧、踏步不前,必须能及时创新施教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四)创新实践模式不应忽视社会实践长效评价机制一直以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一块短板。其表现为:一是容易流于形式;二是硬性过硬,弹性不足;三是注重短期,忽视长远。从教育学理论来讲,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估、评定过程。评价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长远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成功与否绝不能仅仅靠着短期的形式上的检查就可以确定。笔者认为,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难点不在于模式的千变万化,而在于其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其评价的关键点在于思政课对学生的实效如何,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当促使思政课的实效性得到提高,而不是为了评价而实施授课,或授课是为了应付评价。评价不应当成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羁绊,而应当成为长久的助力。因此,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机制体系,需要从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弱化评价的行政化色彩,即弱化官方色彩而注重民间口碑。二是注重评价的长效性,即不能看短期指标而要看长期效果。三是评价去利益化,即要弱化评价结果的利益色彩,尽量避免结果与奖金、职称等挂钩。四是评价去纸面化,即要将施教的权利充分下放给施教机构和教师,给予其自主性,而不是“一纸规定”画好路径。比如美国就没有明确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也没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但其教学效果很好。总的来讲,思政课社会实践长效评估机制必须立足于长远,真正作为评价考核为施教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
三、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通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组织保障、师资队伍、资金支持、评价机制方面都日渐成熟和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去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必须紧跟形势发展,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育人成才的目的。
作者:郭丽杰李醒刘晓音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