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育人功能社会实践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理想信念教育培养
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正面的理论教育,更需要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塑造自我。高校通过“大学生党员下基层”“红色1+1”“西部阳光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基层,接触群众,熟悉社会,投身到多样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切身体验全面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变迁和基本国情,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利于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利于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通过社会实践的教育平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症结所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选择了下基层做“村官”,到社区做“助理”,到西部去支教等,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坚定了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
2.专业强化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能够将学校里所学所思运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在实践中会感受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增加理论学习的兴趣。通过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锻炼,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会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改变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某些偏见。笔者曾带多个学生团队进行社会实践:一组是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团队,针对某县城的残障孩子教育以及优生优育进行了科普宣传教育;一组是学习教育技术的学生团队,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办公软件的培训,这两组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专业性较强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在实践后发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变成了自己最热爱的专业,感受到了专业的实用性和魅力所在。
3.感恩奉献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务,大学生担任志愿者的角色进行“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扶贫开发、心理援助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注重“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在感恩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感恩奉献的意识,笔者带领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倡导大学生捐出所获得的部分奖助学金,通过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建立长期帮扶对子,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及知识上的帮助,现已帮扶全国十余个省市的近百名中小学生。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更加需要帮扶的群体,怀着感恩的心,在助人过程中感受伟大的志愿精神,不断培养感恩与奉献的意识。
4.科研创新教育培养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开展带有一定科研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教育,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所感兴趣的领域做好课题研究和调研报告或者其他形式的科学研究,最后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在科研创新教育方面已经初见成效,部分团队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科学调研已获得了国家级“挑战杯”大赛奖项,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5.社会融入教育
如今的大学已不再与世隔绝逐渐与社会接轨,社会融入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社会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学生反观自己的素质、能力、个性特征,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综合分析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的对接情况,找准方向,以便较好地达到角色的实现。在社会实践方面做得较好的部分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了社会并融入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提高了自身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步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坚定了就业理想,找准了就业方向,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中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实现了教育的功能。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1.师资力量缺乏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课堂的有益补充,其作用不亚于正式课堂,要保证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高质量以及实效性,应该为学生团队组织配备专业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大的缺点是社会经验不足,遇到突发事件难以应付。另外,学生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存在一定难度,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为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保证学生的安全,应该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带队。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曾多年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组成了社会实践队却苦于找不到专业教师指导,更难于找到合适的教师带队。大学生社会实践所选择的地点大部分是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尤其是志愿服务工作,再加之学校所配备的经费不足,参与的教师往往要自己垫付经费,压制了教师们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另外,高校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行政职务过多,在学生培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尤其是在假期,教师很难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因此,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制约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
2.学生参与面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充满了好奇心,参与热情高涨,想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奉献自己的爱心,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但是,学校所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非常有限。根据了解,笔者所在高校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不到全校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受到资助的学生团队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得到了全额资助,很多学生因为经费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党建、支教、挂职锻炼、医疗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实践队的组建必然要进行甄选,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精英实践”的模式,无法满足广大普通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增长社会见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一般要求,直接导致学生参与面比较窄。
3.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推动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每年都大张旗鼓地开展,但是依然有很多高校社会实践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组织制度。寒暑假前只是向全校学生下达通知,学生自愿组队,实践形式以及实践主题自定,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更是需要现找,虽然是给予了学生广阔的空间,但是没有指导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调研报告。二是缺乏保障制度。大部分社会实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自定,关于社会实践项目的意义很难定义,实践的地点无法固定,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因为师资和资金的短缺,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更无法保障社会实践的质量。三是缺乏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本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因为激励不到位,教师们不愿意带队,学生本身对实践活动往往是流于形式,做得好与差没有多大的差别,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保障
1.做好保障工作
保证社会实践有序进行要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常进行,实现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保障工作。首先,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建立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而非是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基地,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建立互赢合作的关系,如学校提供资金,实践基地提供食宿,并在实践中配备一线教师或者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保证实习的效果。其次,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实践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因此,应该将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考核教师的内容,并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指标。最后,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实践的项目配备充足的资金,减少学生实践的后顾之忧,严格把关项目的预算和决算,保证项目资金用到合理之处。
2.建立健全机制
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要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奖惩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实行领队负责制,形成培训—申报项目—审核立项—实践开展—举办成果答辩会—评价表彰—总结交流的项目化运作流程。首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组织制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学校多个部门联动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要将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写入规章制度。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要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二是奖励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三是奖励提供充实保障的实践基地和院系。最后,建立健全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实践计入学分,与学年的综合测评挂钩,作为入团入党以及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各院系、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管理和综合考核评估,使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3.创新实践形式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首先,应根据新形势、新政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注重与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与时代精神和主题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改变形式单一的、被动参与的实践角色,激发和鼓励大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教师、村官、行政助理、调研员等,将自己所学所思投入社会实践中。其次,要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可以采用集体实践、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等多种组织方式。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的全面开展,进行集体实践;由学校和院系支持一些重点团队,以团队实践的形式参加较大的实践项目,进行团队实践;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资源优势可以做一定的社会实践,最终形成集体、团队和个人互补的实践模式。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要保障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就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后勤保障,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作者:鲍红玉邱化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