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理论解读,也需要实践养成,通过强化社会实践的特色性、提升社会实践的时效性、促进社会实践的生长性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大学生自发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行动追求。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础,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引导道路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骨干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同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中说:“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大学教育重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其根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就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多是90后,在新时期国际、国内外大环境、社会与家庭的小环境等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意识、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的思想活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选择性和多变性,而他们又是极为强调个性独立、追求差异的一个群体。不同高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式、专业特点又影响着他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对自身有着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责任担当,引领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已经成为当前思政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项迫切课题。
二、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党和国家在多种重要文件中都已经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促进国民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理论解读,也需要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行动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就不难发现,这24个字实际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解读,具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落到细节处、落到生活点滴中,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去争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中国人民信仰和愿景的凝练,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核与实质意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是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社会实践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道德育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特色性
价值标准功利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视自身专业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从而忽视其他道德素质的养成与人文素养的提升。鉴于此,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就需要巧妙结合,将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通过制定具有导向性的项目主题,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与研究性强的课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励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要以规范的组织、丰富的形式、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学会分解实践目标,深入了解实践背景与环境,全身心潜入到实践过程中,结合实践需求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将亲身体验融汇到实践育人机制的思维逻辑中,从私德到公德化德育于无形,形成德育智育共建平台。
(二)主体性与主动性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时效性
社会实践是一项育人心的工作。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宏大的价值观念分解、细化到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过程的具体目标中,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学会分析判断典型案例所折射出的道德意蕴与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的世界进行有效关联,深化于心;引导学生与辅导员、专业教师、家长等一起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在课堂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参与中学会总结、凝练活动成果,分析得失,并提升形成道德意识培养-道德境界提升-道德氛围营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成效测评,实践服务他人-实践服务社会-实践造就自我成长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三)校地联动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促进社会实践生长性
校地联动宏观引领,校企联动项目运作,利用实践教育的基地化运作,融志愿服务、专业育人为一体,联合开发基地价值,加强实践基地的文化育人功能。当前,作为一种可行性较强、时效性较明显的实践教育模式,产学研用结合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潮流,积极扎根区域经济与地方文化,努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与政府、地方文化企业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大学生提供就近、便利的实践渠道。双方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合作平台等方式,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姗姗.201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第10期
[2]宋珺.2012,《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思想教育研究》第7期
[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作者:林立荣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