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利用军训、志愿活动、勤工助学等大学生最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觉立德修身,完善自我,培养团队意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在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中,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学习之外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发掘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发挥军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发挥军队精神形态在军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队精神的内涵包含“时刻听党指挥,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勇争第一、勇创一流”的品质追求等。这些非物质的人文环境,具有极强的隐性教育意义,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会渗透到受训学生身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提升思想觉悟和内在修养。其次,发挥军队物质形态在军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队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军队的军营、军旗、军服、兵器等军事设施设备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设施设备承载着军队的历史文化、军人的使命等内容,因此,承载丰富内涵的军事设施设备,在大学生军训中发挥着重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再次,发挥军队制度形态在军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队制度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部队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为载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作为我军最基本法规的三大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对军人多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军人的良好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地,在军训过程中,这些严格的军规军纪、先进的管理理念等都会通过教官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训学生,从而培养其良好品德和学风作风等。
二、强化志愿服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方面,强化志愿服务对志愿者自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主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概括为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服务、海外服务等六大类,这些活动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大学生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扩大交流、提升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这一平台间接培养自身的服务精神与责任意识,甚至在某些志愿服务中,还能激发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因此,高校应合理组织安排大学生适度参加志愿服务,同时,注重活动开展的质量,从而实现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自我教育与成长。另一方面,强化志愿服务对他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众多的志愿者本身不仅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提高,同时,许多志愿者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也感染着身边的同学,使志愿精神延伸到大学生群体中。因此,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学生群体中也起到了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头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宣传部门应注重通过海报、宣传片、新闻报道等方式对志愿者典型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到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对其产生一定的冲击或刺激作用,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去,亲身体验志愿者服务活动带来的收获。
三、重视勤工助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重视勤工助学过程中的自立自强教育
自古以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立自强功能为主导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更有利于防止学生精神上的贫困。因此,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发奋图强的斗志,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劳动和报酬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重视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与勤工助学息息相关,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因“面子”问题而产生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及时关注并疏导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勤工助学是参与性较高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学生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重视勤工助学过程中的感恩教育
当前高校的勤工助学政策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以说是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优惠政策。勤工助学能够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帮助,在接受的过程中形成感激之情、反哺之义,进而将感恩思想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反哺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因此,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学校应关注感恩思想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形成情况,适时地进行干预和引导。
参考文献:
[1]王端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8).
作者:张元帅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